引言 鍾愛老房子(1 / 3)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

天地造化孕育了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質都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中,或者進化,或者滅亡。人類作為宇宙萬物之靈,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便踏上了構建棲身之地的漫漫征程。為了躲避洪水猛獸的侵害襲擊,為了完成繁衍子孫的神聖使命,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以來,人類進行著生生不息的生存環境改造,居住條件不斷向著實用、美觀、舒適的方麵發展。

以華夏民族為例,五十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還是居住在洞穴裏,而距今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村落,祖先們的居住條件已經得到很大改善,屋舍建築框架基本成形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今天我們看到的半坡遺址,麵積約3萬平方米,由200座小屋組成,每所房屋的麵積20平方米左右,房屋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屋頂由許多木柱支撐,牆壁、屋頂都塗抹了泥草,室中有爐灶,房子跟前還挖了窖穴儲藏食物。村落中心,有一座麵積16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屋,作為氏族的公用房屋。半坡遺址的保留,把今人和古人的距離拉近了許多。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始古老的洞、巢、窩、棚、草房、瓦舍早已成為曆史,青磚灰瓦白瓷的城鄉屋舍,紅磚灰牆琉璃瓦蓋建的農家小院,富麗堂皇的花園公寓和休閑別墅,鋼筋水泥澆鑄的一座座摩天大樓……

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高效、便捷、舒適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人們也正在失去或已經部分失去了自然經濟狀態中生活的寧靜、平和、恬淡。都市人追求明亮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但鋼筋、水泥、混凝土這些硬冷的建築,越來越多地隔絕著人與人之間的親切感,也隔斷了人與大自然的勾通和交流。都市人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加快,精神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從遠古森林中走來的現代人,在緊張繁忙和紛雜喧鬧的追名逐利之餘,對自然狀態生活中的純真、寧靜、樸素和舒緩,充滿著期望和向往。對於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人群,休閑是一種情趣,是快節奏生活的補償,也是放鬆情緒維持健康生命的需要,休閑是科技信息時代高情感生活的需要。空曠的原野,安寧的街道,平和的人群,無不喚醒人們對遠去的自然狀態下生活方式的深深懷戀。20世紀是人類物質文明發展速度最快的一百年,也是人類生存麵臨嚴峻挑戰的一個世紀。地球人口急劇爆炸,森林覆蓋和耕地麵積不斷退縮,江河山川資源日漸告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立體交通四通八達,環境和噪音汙染日趨嚴重……可以說,人類征服自然的同時,與大自然的對立與日俱增,人類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不得不在如何優化生態環境的大前提下,重新尋求與大自然的和諧平衡。

人們推崇古樸美、自然美、純真美,希望找回對生活的直覺,希望能走進古樸,希望回歸自然。兩三個世紀前人們的吃穿住行,那種農業社會中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現代人追憶的文化享受,與生活緊密聯係的老房子老院子,為現代都市人醫治情緒浮躁和精神抑鬱提供了一劑良藥。人類倍加珍惜千百年來的文明。對於老宅院的懷舊,是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特別是今天信息時代快節奏生活狀態下人們的一種磨滅不掉的情感。工業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卻打破了農業社會中人們生活中的悠閑,擠占了自然生活狀態下的種種生活樂趣。“過去的都是美好的”,閑適優雅的生活常常襲擾著現代人的心靈。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的一幅《故鄉的回憶》名揚四海,畫麵上斑駁的青灰色建築群落交織,小船在小橋清流間穿梭,陳逸飛先生的作品,呼喚著古樸的情趣,呼喚著對過去時光的懷戀。陳先生取材的原型是江蘇昆山縣的周莊,那裏曾經出過一個著名的人物——明初江南首富沈萬山,周莊至今還保存著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沈家老宅。傳說沈萬山精通點金術,家藏“聚寶盆”,家產巨萬。明政府修建南京城時,沈萬山慷慨捐資,修建了洪武門到水西門的一段城牆,又自請出資犒賞駐軍,驕縱之態終為官府不容,遂將其放逐雲南,客死他鄉。

越古老的藝術,越能引起現代人心理上的饑渴;越古樸的造型,越能感受到自然和神靈的默化。過去那種生活方式所依托的院落建築,對今天浮躁難耐的人們,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調和劑與鎮靜劑。清代官書《工程做法》曾規定:在北京的故宮砍磨二尺金磚,一個工人一天隻能砍三塊,墁地時每瓦工一人,壯工二人,每天隻能墁磚五塊。砍、墁兩道工序,雖說與我們今天的壘砌、鋪地可以對應,但其中的勞動意義和勞動價值與今天是絕不等同的。所以紫禁城裏的金磚,除了它的選材優良、燒製獨特之外,還有嚴絲合縫的做工,真正是“慢工出細活”。這樣的工藝,這樣的工序,本身就是在創造著藝術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