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集杜詩》自序(1 / 1)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的詩,以其“善陳時事,律切精深”(《唐書·杜甫傳讚》)而被後人稱為詩史。文天祥本人在德祐以後所作詩歌,無一不指陳時事,繼承了杜甫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文天祥熟讀杜詩,他的詩中或化用杜甫詩句,或直接挪用杜詩現成語句,比比皆是,隨手拈來。其《紀年錄·辛巳》載:“集杜甫五言句,為絕句二百首,且為之敘。”在序言中,作者說自己對杜詩的嫻熟,主要原因在於他與杜甫經曆的相似及忠君愛國情感的相通。這篇序言是了解文天祥詩歌理論的重要資料。

餘坐幽燕獄中〔1〕,無所為,誦杜詩,稍習諸所感興〔2〕,因其五言,集為絕句。久之,得二百首。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日玩之不置〔3〕,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詩也。乃知子美非能自為詩,詩句自是人情性中語〔4〕,煩子美道耳。子美於吾,隔數百年,而其言語為吾用,非情性同哉〔5〕?昔人評杜詩為詩史,蓋其以詠歌之辭,寓紀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粲然於其中〔6〕,雖謂之史可也。予所集杜詩,自餘顛沛以來〔7〕,世變人事,概見於此矣〔8〕,是非有意於為詩者也〔9〕。後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10〕。歲上章執徐,月祝犁單閼,日上章協洽〔11〕,文天祥履善甫敘〔12〕。

是編作於前年〔13〕,不自意流落餘生〔14〕,至今不得死也。斯文固存〔15〕,天將誰屬?嗚呼!非千載心,不足以語此。壬午正月元日〔16〕,文天祥書。

〔1〕幽燕:指元都燕京。

〔2〕稍習諸所感興:對杜甫詩歌的感慨興會有了一定的掌握。感興:感慨興會。

〔3〕日玩之不置:每天欣賞玩味,愛不釋手。玩:玩味,欣賞。置:棄置。

〔4〕詩句自是人情性中語:詩句是有感而發的結果,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5〕非情性同哉:意思是作者與杜甫有著相似的經曆,因而才會有相同的感慨興會。

〔6〕粲然:清楚明白。

〔7〕自餘顛沛以來:指自作者入京做官以來。

〔8〕概:差不多,全部。

〔9〕是非有意於為詩者也:這並不是出於為了寫詩而寫詩。言下之意是出於有感而發。

〔10〕庶幾:或許,差不多。

〔11〕歲上章執徐:即庚辰年。月祝犁單閼:己卯月。日上章協洽:庚未日。

〔12〕文天祥履善甫敘:文天祥一字履善。

〔13〕前年:即庚辰年(1280)。

〔14〕不自意:自己沒想到。

〔15〕斯文:指這篇序言。

〔16〕壬午:壬午年(1282)。

除《集杜詩》二百首外,文天祥又集杜詩為《胡笳十八拍》;《六歌》也是完全套用杜甫《同穀七歌》而來。另外,文天祥五七言古詩的結構章法也多胎息於老杜。這些都說明了作者於杜詩之精熟。在這篇序言裏,作者從自己的詩歌創作經驗出發,探討了這一文學現象及其深層原因,豐富了詩歌審美理論。作者對杜甫“詩史”含義的概括尤為精當,是對杜詩批評與欣賞的一種理論貢獻。文天祥認為,杜詩之所以被後人稱為“詩史”,就在於“以詠歌之辭,寓紀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粲然於其中”。作者自己集杜詩“是非有意於為詩”,而是一種需要,是為了記錄自己自顛沛以來所經曆的世變人事,目的是為了“後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重要的是,文天祥認為杜甫詩句之所以能為我所用,就在於他與杜甫有著同樣的感受而發為同樣的歌吟。“子美於吾,隔數百年,而其言語為吾用,非情性同哉!”這正揭示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一條重要規律,即無論在杜甫還是在作者自己,“詩史”不是詩人憑空而來,相反,是詩人有感而發的結果。“子美非能自為詩”、“是非有意於為詩”兩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