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圍棋教學(1 / 2)

素質教育是要充分發揮每個人潛能的教育。人的潛能素質,一是指人體內蘊藏有億萬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極為豐富的肉體和精神力量,二是指人類千萬年的社會實踐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結構的曆史沉澱和晶化,馬克思稱之為“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潛能”。

圍棋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遺產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曆史。近幾年來,諸暨市圍棋學校在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傳授圍棋知識,普及圍棋運動的同時,還就“圍棋教學與學生潛能素質開發的關係”這一實驗課題進行實踐、探索和研究,對圍棋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功能有了新的認識。

一、圍棋教學與智力潛能的開發

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思維、想象、記憶等。而圍棋,正好在這幾個層麵滿足我們對學生進行智力潛能開發的需要。圍棋具有深刻、豐富的內涵,和哲學、邏輯學、數學、社會科學、軍事科學、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列寧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棋是智力的體操。”前蘇聯教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甚至認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強智能和記憶力,下棋應當作為智能修養的科目之一列入小學教學大綱。”

(一)通過學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人的高級認知活動,是智力活動中心。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淺性的、單一的、以我為是的“我向思維”,表現為“我覺得怎樣是怎樣”,而很少從對方的立場、角度去思考。無疑,這種思維有很大的缺陷。而下棋,則是鬥誌鬥勇,是“勾心鬥角”的多角度、發散性思維,每一步棋,自己有幾種選擇,哪種最好?對方有幾種應法,可能是哪一種?如何提高自己的子效,促使對方的無效?對方的意圖是什麼,是假裝中計,還是針鋒相對?……這裏有一個思維過程,即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這樣思考下去,幾乎每一著子都有十幾種、幾十種的下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棋局的總數在3361之後才有可能出現相同的棋局,無怪乎圍棋巨匠吳清源、藤澤秀行感慨自己下了一輩子圍棋,連邊也沒挨上。

所以,盡管棋手水平有高低之分,但隻要下棋,他們的思維就具有多樣性、活躍性、靈敏性的特點,大腦始終處於想象、演繹、推理、篩選的興奮之中。“多想出智慧”,恩格斯把“思維著的精神”稱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經常下棋,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動腦、善於動腦的良好習慣。特別是當學生的圍棋文化積澱到一定量時,比賽中,思維深處靈光一閃,妙著迭出,仿佛神來之筆,令人賞心悅目,這就是錢學森所說的“靈感思維”。這種邏輯性、發散性思維,對學生認識人生、社會、人的複雜性十分有效。而且實踐表明,學生們往往能將這種發散性思維運用到學習上,能多角度的答解作業,回答老師的問題,多角度地構思作文,一改作業“千人一麵”的沉悶呆板。

(二)通過學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們學習過程中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圍棋的每一局都是新的,許多選點都具有不唯一性、不確定性、不可測性,一方棋枰其實就是黑白兩色組成的浩渺無際的宇宙空間,任學生的想象力盡性馳騁。布局伊始,頭腦中就出現一幅自己設計構畫的藍圖,隨著棋局的進程,學生必須不斷地根據棋局的形勢調整行棋的思路、方針,調整構圖。從一著子考慮到整個棋局,征子、棄子、打劫、死子活用、落子的先後、子效的大小等等,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判斷、分析、想象,使空虛的棋盤在大腦中充盈起來,使具體的棋盤在大腦中抽象起來,看見“沒有”的東西,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形象,使學生的想象力豐富起來,開闊起來,有效地彌補因為年齡結構、知識層麵、生活經驗造成的不足,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讓他們主動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