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麵臨的問題國有企業是指由國家投資、資產與收益歸國家所有、責任及風險由國家承擔的企業。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同時由國家經營管理,經濟體製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改革也相繼經曆了放權讓利、利改稅、轉換經營機製、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等幾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提出以後,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現代企業製度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但任務的提出並不等於問題的解決,縱觀我國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的現實處境,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西部地區國有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有利地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但與東部的發展相比,仍有明顯的差距。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中央政府對東部地區的優惠政策和東部地區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東部地區的所有製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非國有經濟迅速蓬勃發展,並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綜觀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的現狀,雖然鄉鎮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等其他經濟成分發展很快,但從主要經濟指標看,國有企業在西部地區仍占有主導地位,國有大型企業的作用凸顯,比例呈上升趨勢。以陝西省為例,截至199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85戶,擁有總資產2158.36億元,淨資產614.49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1.53%,在職職工142.8萬人,當年完成增加值286.16億元,銷售收入867.48億元,實現利稅53.31億元。其中,煤炭采選企業69戶,占3.6%,食品加工和製造企業285戶,占15.1%;紡織企業85戶,占4.5%,石化企業119戶,占6.3%;機械製造業210戶,占11.1%;電子及無線電通信企業24戶,占1.2%;軍工企業55戶,占2.9%。總的看來,屬於國家確定的紡織、煤炭、冶金、有色、軍工五大特困行業的企業共計256戶,占到全省國企的13.6%;占國有大中型企業的55.6%。1997年全省國有大中型企業共有220戶虧損,加之國家確定的重點解困企業名單中的17戶非大中型企業,負有解困任務的企業共有237戶,其脫困程度分三類:一是主導產品有銷路、有效益、管理基礎較好,經過自身努力可以實現脫困的企業,共46戶;二是困難較多,經艱苦細致的工作有望扭虧的企業,共101戶;三是困難較大,需采取結構調整、資產重組等措施幫助脫困的企業,共90戶。與“九五”初相比,陝西省國有大中型企業呈現出“三增一降”的態勢。三增:一是企業戶數增加,由442戶增加到462戶,其中特大型企業增加2戶,大型企業增加3戶,中型企業增加19戶,增加的主要是食品飲料、煙草加工、電子通信、醫藥保健等行業的企業;二是企業實力增加,總資產由1108.18億元增加到1180.18億元,淨資產由376.95億元增加到418.74億元,增加值由143.15億元增加到163.33億元,銷售收入由460.26億元增加到513.3億元,特別是出口創彙由6.78億美元增加到8.54億美元;三是適應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增加,像西安製藥廠、秦川機械發展股份公司、陝西天王興業集團公司、寶雞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黃河工程機械集團公司、寶光電子集團公司等,經過數輪激烈的市場競爭,已在同行業中站穩腳跟,基本具備了與國內大公司相抗衡的能力。一降:經濟效益下降,總資產由7.2%降低到3.9%,產值利稅率由6.2%降低到4.18%,實現利潤由-6.5億元降低到-18.92億元。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用工業總資產約50%,工業貸款約70%,但創造的工業產值不足30%,其生產經營效率和經濟運行質量都比較低,這種情況在西部國企中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統計,西部地區國有工業無論在產值還是企業數量上都占有較高的比重。1999年,我國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的比重全國為29.20%,東部地區為13.46%,西部地區為48.22%。西部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個百分點,是東部地區的3.5倍。以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企業單位數、總產值占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相同指標的份額計算,1999年全國的情況是:企業單位數的比重是37.8%,工業總產值:以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為45%,以當年價格計算為48.9%。西部企業單位數的比重是61.9%,比全國高出24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以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71.9%,比全國高出16.9個百分點,以當年價格計算為75.4%,比全國更高出26.5個百分點。2003年西部地區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8654戶,在西部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總戶數中雖然隻占36.38%,但其資產總額占75.73%,銷售收入占65.14%,利稅總額占75.62%,全部從業人員占60.4%。與全國同類比重相比,西部地區的這些比重都高,戶數比重高出18.91個百分點,資產總額比重高出19.74個百分點,銷售收入比重高出24.61個百分點,利稅總額比重高出22.38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比重高出22.78個百分點。與東部地區相比,比重更高,戶數比重是東部的兩倍,資產總額比重是東部的1.71倍,銷售收入比重是東部的2.05倍,利稅總額比重是東部的兩倍,從業人員比重是東部的2.44倍。金碚、藍定香:“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問題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2期。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經濟效益較低。2003年西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虧損麵高達39.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也大大高於西部地區平均虧損麵28.91%的水平。②金碚、藍定香:“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問題研究”,載《中國工業經濟》2004年第12期。同時,由於西部地區的國有企業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的,企業的曆史負擔往往較重,富餘人員多、債務重。2003年,西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從業人員人均資產占有額為41.04萬元,東部高達52.73萬元;西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平均負債率為62.02%,高於東部的56.5%。2003年,西部地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總資產貢獻率為8.43%,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93%,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3848.08元/人年,依次低於東部的10.28%、6.7%。②從這些數據比較來看,西部地區的國有企業改革還是滯後於全國,更是遠遠地被東部地區拋在身後。

國有企業是西部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骨幹力量,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西部的工業絕大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由國家重點布局,一部分軍工企業是為適應準備打仗的需要設立的。改革開放後,由於體製、投入的原因,其生產經營活動遠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之需,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老化、產品落後等問題日顯突出。具體有:

一、國有經濟成分比重高,項目多布局不合理,經濟效益低,惡化了西部經濟結構,降低了結構效益一是在新形勢下,受舊體製的束縛,產品老化,參與市場缺乏競爭力,不僅難以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反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包袱。國有經濟的不景氣使得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更加乏力,使西部地區的技術更新、改造和產業結構升級步入困境,已造成了這些地區資源枯竭、運力緊張、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嚴重問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掣肘因素,使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增大。1996年,實現經濟軟著陸後,我國宏觀經濟的總趨勢是:經濟持續走低。盡管中央政府從1996年開始放鬆自1993年以來一直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但仍沒有阻止經濟下滑的勢頭。1998年,中央政府采取了增發國債、擴大政府投資規模等積極的財政政策,抑製住經濟下滑的勢頭,但是供需矛盾仍然得不到根本解決,也就是說中國已從短缺經濟走向買方市場。此時的市場環境與東部開發時的環境有著質的不同。在過剩經濟背景下的國企要通過改革實現經濟騰飛,已非一日之功,而需一個漸進式的、漫長的過程。

二是地理分布不科學。長期以來,西部國有企業主要是依托自然資源而建立的采掘類和原料加工類勞動密集型企業,或是出於調整工業布局和滿足國防安全需要而建立的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企業,它們完全按照當時“深挖洞、廣積糧”“靠山、分散、進洞”的指導思想,地理分布非常分散。同時,在企業建設初期,基於上述原因,不得不根據需要配套建立了各種社會服務機構和基礎設施,形成了無所不包、自成體係的“小社會”,甚至有的直接就是依企建市。它們既要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又要承擔各類繁重的社會職能,使企業經常處於顧此失彼的狀態,大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此,根本無法達到現代企業製度中政企分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