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製一詞源於古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指機器運轉中各個零部件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製約、互為因果的連接關係以及運轉方式。經濟機製指經濟機製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係、相互作用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及功能。一般認為,它分動力功能、約束功能和調節功能。動力功能源自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動力功能越強,效率越高,效益可能越好;約束功能是約束經濟機體及經濟主體的功能,用以保護經濟機體和整個社會的高效率、高效益與協調發展;調節功能指當經濟機體某些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經濟機製就會自動調節經濟機體的運行軌道,使其保持自身的平衡和與外部環境的協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經濟利益是經濟主體的內在動力,形成經濟運行機製的動力流。動力流隻在市場規則和內部規則保持和諧發展的條件下,才能達到流量的最大化。有限責任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運行的主流規則,是規範企業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的主要依據。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基本的經濟主體,而有限責任是保證企業成為經濟主體的基本製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是經濟的“血液”,企業是資本生存、增值和獲取收益的載體,資本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而且“一切生產都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一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對資本的有效配置和運營,離不開有效動員社會資本投入經濟建設的運行機製。有限責任製度作為公司製度的“靈魂”,是人類社會經過幾百年的製度創新,從單個企業資本的運動、積累、增大,演化為以公司組織提高資本集中度,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本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資本利用率的有效製度。

一、有限責任、法人組織形態和法人產權安排間的關係

如果說公司法人組織形態是現代企業的“製度外殼”的話,那麼,公司法人產權安排就是現代企業的“製度內核”,而有限責任則是保證其實現的“製度規則”。近一百多年來,作為一種製度的企業經曆了由古典所有權到現代產權即公司產權的演進過程。公司製企業的產生與發展也導致了一場產權革命,它首先帶來了資本上的產權分離,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最終產權與企業法人產權。產權製度作為一般財產組織製度有兩個不同的類型:一是自然人產權製度;一是法人產權製度。自然人產權製度是指具有生命的個人或群體運用自有的初始的財產,直接從事生產和經營的一種產權製度,如早期的古典業主製企業和合夥製企業的財產使用和支配主體與財產所有權主體合一,表現為自然人,這一性質限定了企業財產的規模、流動性以及企業的“存在壽命”。但公司製的出現導致了企業財產關係的“裂變”,分裂為兩個權利:一是財產終極所有權;一是法人財產權。使得產權主體也由單一初始主體變為“初始的出資者”和“法人”兩個對等的法律主體,使得公司一開始就具有社會的性質,公司製以法人外殼巧妙而又有效地保證了財產運用和支配的獨立性和社會性,避免和防範了任何其他主體對公司財產的支配和侵害。正是從財產運用支配的這一方式上,股份公司“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私營所有者不再直接支配自己的資本,產權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第93、490頁。。由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的推動,資本性財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分離,馬克思正是根據在股份公司中發生著的財產關係的這一變化,把股份公司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點:一是從互相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的過渡點;二是同資本所有權結合在一起的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轉化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單純職能,轉化為社會職能的過渡點。當法人企業製度將這種分離製度化之後,資本性財產所有者的所有權變成了股權,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虛擬資本。這使得最終產權結構具有多元性。公司是由多個獨立的投資主體形成的法人企業,它打破了以內部積累為主的難以適應生產力急速擴張的傳統的業主企業籌資模式,在信用基礎上,形成多元化投資主體和社會化籌資方式,也使得法人產權具有獨立性。公司法人由於其最終產權主體的社會化和分散化,導致資本所有權關係發生裂變:投資者擁有最終產權,確切說享有規定權益的股東權;公司法人享有法人產權,即公司獲得了對財產占有、使用、處分、收益的權利。這樣,形成了最終產權主體(投資者或股東)與法人產權主體(公司法人)並立的局麵。公司法人產權雖然基於最終產權的存在而形成,但卻獨立於最終產權而獨立存在和運行。

總之,法人產權的獨立性和法人形態的合法化為有限責任製度的實施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