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在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勞動成本和收益之間進行必要的取舍。決策的目的是盡可能地獲得收益的最大化,而決策本身也是一個時間和資金消耗的過程,當決策消耗的成本比尋找到的理想方案而節約的成本還大的時候,這個最優化的決策就是沒有意義的。況且,在美國的一個超市裏尋找最便宜的長筒襪,我們都要付出一天的時間成本,可想而知,要在世界範圍內尋找一個最優的經濟決策,要在一個潛藏著無數未知數的廣闊領域裏尋找一個最優化的方案,會有多難?真的是像在幹草垛裏尋落針一樣地艱難。
在現實的世界裏,當我們進行決策的時候,尤其是用數學方法,也就是數學模型進行最優化決策的時候,其實我們就隱含了滿意化原則對最優化原則的替代。因為現實世界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客觀世界,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變量都拿到線性方程中去求解,拿到矩陣中去計算,我們必須對現實世界進行必要的簡化,在理想的狀態下去求解方程的最優解。而這個理想狀態的最優解其實就是一個實際問題的滿意解。
西蒙的滿意化原則突破了經濟理論關於最優化的嚴格假定,在具體的工作中、生活中,他為人們尋找到了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有實際利用價值的決策方法,是對經濟理論的重要發展。
即使是我們個人在麵臨各種決策的時候,也會經常應用到這個滿意化原則。比如升學考試、專業選擇、居住環境的選擇、工作環境的選擇等等,都是如此。如果我們非要尋找一個最理想的工作環境的話,那麼我們就很可能天天都麵臨著尋找工作的問題,因為每一項工作在你沒有親自擔當起來的時候,你並不能切身地感受到它對你適合的程度;再比如找對象,這也適用於滿意化原則。無論是你自己尋找到的,還是別人給你介紹的,你首先要在對對方的人品、長相、學識、性格、愛好等方麵了解了之後,在感到滿意的條件下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交往。但是你不可能將所有的異性都進行了解了之後,再在其中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優的對象。那是不可能的,你以為你是誰?再說了,你認為對方是最優的,對方可能還不認可你呢!即使是當年的林副統帥的大公子,也不過在全國的範圍內找了10幾個可供選擇的對象而已,況我等小民乎?
所以,不要尋找什麼最優、最好,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那不過是一個空心的湯圓而已,我們又何必消耗那個無限的成本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一句話說的好: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性格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