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幹草垛裏尋落針——滿意化原則(1 / 2)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蒙曾經講過這樣一個經濟學寓言:

在一個幹草垛裏隨機地散布了許許多多的縫衣針,這些針在尖銳程度、長短、粗細等方麵都存在著些許的差別。現在,一個人要從中找出一根針來縫補衣服。那麼,這個人該怎樣完成這個任務呢?如果這個人遵循最優化原則,那麼他就要在幹草垛中翻遍每一棵草,將所有的縫衣針都找出來,然後將所有的縫衣針進行對比,從中選擇最尖銳、最光潔、最適手的一個出來,這樣未免太耽誤時間;那麼還有第二個辦法,可以不遵循最優化原則,而是遵循滿意化原則,就是說隻要找到的縫衣針能夠實現縫衣服的目的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有一個大致滿意的結果就行。這樣問題就簡單多了,尋找縫衣針的人隻要找到一根針,能夠完成縫衣服的目的,問題就解決了。你看,遵循不同的原則,任務實現的過程竟然會有如此懸殊的差別,成本的付出更是天淵之別。其實也的確如此,采用最優化原則,將每一根針都搜尋出來其實收益並不大,不但沒有什麼現實的意義,也不太可能實現。而堅持滿意化原則,卻可以在收益損失極小的情況下極大地降低搜尋的時間成本和勞動成本。

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他所麵臨的情況就和這個“幹草垛裏尋落針”的過程是一樣的,你所堅持的原則就決定了你決策的成本。西蒙在這個寓言中將“尋找縫衣針”的過程比喻為“決策”的過程,既形象又準確。那個“最尖銳、最光潔、最適手的一個”就是在最優化原則指導下所做出的最優化決策,那個“能夠實現縫衣服的目的”的縫衣針就是在滿意化原則指導下做出的滿意決策。

西蒙指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都是依據滿意化原則進行決策的。隻有極少數的例外情況下決策者才去尋找最優化的方案。

其實,現實中的情況是極其複雜的,決策時麵臨的時間範圍和空間範圍都是極其廣泛的,很多時候要尋找一個最優的方案是根本不可能的,決策過程甚至是無法繼續進行到底的。

我有一個非常精於算計的同事,我們曾經一起到美國出差,出差之前夫人們交代了很多采購任務,其中之一就是采購長筒絲襪。所以,正式的工作完成之後,我們一起到市場裏閑逛,不一會我們幾個就走散了。美國的超市簡直太大了,大到了你一天逛不完的程度。我對購買這些東西既沒有興趣也沒有研究,所以我逛了半個小時的工夫,就將夫人安排的任務完成了,然後我就鑽到一個書店裏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去了。我的這個同事可好,在超市裏整整轉了一天,傍晚的時候才回來,買回來一大包長筒襪。據他自己說:“我買的長筒襪是最便宜的了”。的確,他買的每一雙要比我買的便宜0.2美元。但是我卻當場否定了他所的“我買的長筒襪是最便宜的了”的這個說法。首先你隻走了一個超市,美國的超市千千萬萬,你根本無法走遍所有的超市;另外如果單純地為了買最便宜的長筒襪而走遍美國的超市也毫無意義,因為尋找的成本將遠遠地超過因此而得到的收益。雖然我是有意和他抬杠,但是這個例子卻和幹草垛裏尋落針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