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美國人的收入高,那麼到底高不高,比我們高多少呢?他們的薪酬為什麼高,我們的薪酬為什麼低?
1999年我和朋友們到美國考察的時候,曾經向美國人了解過他們的收入情況。和我們一起同行的有一個翻譯,她哥哥在美國工作,已經取得了綠卡。他在一個大學裏搞研究工作,每月的收入是3000美元左右,他的夫人也和他在同一所大學,是實驗室的實驗員,每月的收入是2000美元左右,教授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每天作完實驗,所有的實驗器皿由她洗涮清潔,這樣她每月額外增加500美元收入的補貼,兩口人每月所有的收入在5500美元以上,核人民幣4.5萬元以上,全年收入核人民幣達到55萬元以上。比中國一個不錯的私營企業老板的收入還要高出許多。
做同樣的工作,在中國的收入如何呢?根據《經濟學茶室》精華本羅仲偉的一篇文章,《人文社會科學精英的擇業取向和收入預期》提供的數據,在大學裏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大多數的博士研究生認為,能達到1.3到5萬元人民幣的收入是比較合理的。收入預期在這個範圍內的博士研究生,多達46.55%,就是說有一半的博士研究生,其收入都在5萬元以下,還不及美國同類研究人員的十分之一。
為什麼呢?為什麼同工不同酬?
很多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困惑,其實這並不難解釋。
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不僅存在於不同的國家之間,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企業之間,這種情況也大量地存在。我有三個要好的朋友,劉剛、蘇生、小強,劉剛在一家合資企業工作,每月的工資達到6500多元,待遇也很高,公司規定出差必須住四星級酒店,每天補助打車費100元,夥食補助費100元,手機通話費全部報銷;蘇生在一個私營企業工作,每月的工資2500元,根據公司每月的效益,每月還有500到1000元不等的獎金;小強在一個國營企業工作,每月的工資隻有650元,其他什麼待遇也沒有。你看,他們之間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相差也達到了10倍以上。
對劉剛、蘇生、小強三個人之間收入存在的差別,也許人們比較好理解一些,人們可能會這樣說:合資企業效益好當然收入高了,私營企業的效益現在也不差,效益最差的就是國營企業,都讓那些貪官給揮霍了!其實人們這樣說隻是說出了表麵的現象,真實的原因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其實一個企業效益的好壞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於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取決於一個企業的管理製度。
在一個高效率的企業,一個工人一天能組裝20台設備,可是在一個低效率的企業,一個工人一天可能連一台設備都組裝不完,這就是效率的差別。這個高效率企業的工人其勞動生產率就是低效率企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的20倍以上。同樣是工作一天,但是他們創造出來的財富卻如此地懸殊。
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研製出來的新產品可以賺取很高的壟斷利潤、超額利潤,高額的利潤促進企業投入更高的研發經費,使企業的員工獲得更高的收入,激發員工更高的工作積極性,形成良性的循環;一個缺乏創新能力的企業隻能拾人牙慧,在其他企業的後麵亦步亦趨,使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企業沒有研發經費,企業的員工沒有高額的收入,企業的員工也缺乏應有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惡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