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從盧卡斯的離婚合同談起——盧卡斯批評(1 / 2)

羅伯特·盧卡斯因理性預期宏觀經濟理論方麵的成就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這個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對那麼多經濟現象進行了“理性預期”,卻沒有“理性預期”到自己能夠獲得這個大獎。而他的勝過“女巫”的前妻卻準確地預期了這一切。

盧卡斯與他的前妻麗塔·科恩於1982年分居,1989年正式辦理了離婚手續。離婚的時候麗塔·科恩提出:如果盧卡斯1995年底以前獲得諾貝爾獎,她應該分得獎金的一半。盧卡斯心裏想,諾貝爾獎?哪裏有那麼容易,簡直是開玩笑!所以就漫不經心地同意了麗塔·科恩的要求。時光飛逝,1995年10月10日,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傳來了盧卡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動人消息!這一天離他和他的前妻麗塔·科恩約定的最後期限隻有80多天。盧卡斯不得不按先前的約定,將獎金分給前妻一半,盧卡斯為此後悔不迭。

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假說強調:人們會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經濟行為,人們會積極地去搜集與自己的利益有關的信息,其中包括大道消息和小道消息。並根據這些消息加以分析利用,采取相應的對策。正像老百姓口中說的那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正反映了人們的理性預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盧卡斯雖然因理性預期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是他還是不夠理性,他搜集到的與自己的利益有關的信息可能還趕不上他的前妻。

經濟人的理性預期對一個人、家庭、企業以及組織的經濟決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說別的,盧卡斯和他的前妻對盧卡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預期就說明了這一點。經濟人的理性預期對一個人、家庭、企業以及組織的經濟決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對經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

很長時期以來,中國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居民的投資行為卻非常謹慎,而居民的儲蓄卻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銀行儲蓄餘額是4.6萬億元人民幣,到2003年年初,銀行儲蓄餘額就達到9萬多億人民幣了!2004年已經突破了10萬億元的大關,為什麼呢?因為人們的理性預期在發生作用。

人們已經預期到,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會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國家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對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了,以後什麼事都要靠自己了,住房、醫療費、失業保險、孩子的學費、養老金保險……都要依靠自己奮鬥了,孩子上學需要錢,孩子結婚需要錢,孩子買房子還需要錢,生病需要錢,養老需要錢……不積攢一點錢將來靠誰來為上述消費埋單呢?老百姓對未來的理性預期導致銀行的儲蓄不斷增長,不斷增長的儲蓄導致消費嚴重不足,嚴重不足的消費又導致了生產的過剩,生產的過剩又導致銀行利息的降低……

銀行的利息越來越低,理性的經濟人又開始進行理性的預期:利息這麼低,還要收利息稅,存錢還有什麼意思呢?於是人們紛紛另外尋找貨幣保值增值的途徑。這樣,房地產經濟開始火暴起來,人們不再存錢,人們開始購買門市房、住宅出租,以期獲得穩定的收入,全國上下掀起一片房地產建設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