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房地產有一些過熱了,出租房屋也開始過剩了,國家又開始調高銀行利息了,於是理性的經濟人又開始了新的理性預期:房地產已經開始出現泡沫了!警覺的人們開始安全撤離房地產領域……
其實這些事情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都可能遇到的事情。我們正是依靠自己的理性預期來進行自己的經濟決策的。
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認為,在盡可能地尋找信息的過程中,人們也會有“信息不充分”的現象,而且在對信息的處理反應過程中也會犯錯誤。但是,人們一旦發現出錯就會及時糾正,因而不會犯係統性錯誤。所謂係統性錯誤就是所有人都犯同樣的錯誤。在這個前提下,政府的一切政策都會被人們所發覺而作出相應的反應。任何政策都是“隻能暫時瞞過所有的人或永遠瞞過個別人,而決不能永遠瞞過所有人”。這是理性預期的精髓所在。
在理性預期理論問世以前,人們是在凱恩斯主義理論基礎上構造的計量經濟學製定經濟政策的。這種預測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依據過去,計算未來。好比是刻舟求劍:行船到江心的時候,不小心寶劍掉到了江水之中,劍的主人為了能找回寶劍,就在船上將寶劍落水之處刻下了一個標誌。等到了對岸的時候,劍的主人從刻下標誌的地方潛入江底,尋找寶劍。船已經從江心行走到了江邊,這個人卻依然從刻有標誌的地方跳到江裏尋找寶劍,的確是迂腐透頂。但是,想一想,根據過去的經濟數據來預測將來的經濟數據,這和刻舟求劍不是如出一轍的迂腐之舉嗎?時間發生了變化,科學技術發生了變化,政策發生了變化,執政者也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思想也在變化,而且預期本身對經濟的發展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根據過去的東西來預測將來,根本就是關公戰秦瓊式的離奇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盧卡斯認為,在預期和現實相互關係的視野內,理性預期和其他預期觀點的突出區別在於,理性預期理論考察的結果是預期和現實行為結果的一致性。雖然在無數人組成的現實社會裏,情況會比較複雜一些,但是如果整個人群按著同一理性方式去形成預期,那麼結果就必然和預期的結果一致。也許個別地看,會存在誤差,但是正誤差和負誤差會互相抵消,預期值一般是接近客觀現實的;另外,為了盡可能地使預期接近客觀現實,要有效地利用一切可能獲得的信息;理性預期還要充分地運用模型和經濟理論,保證理性預期和模型、理論的一致性。
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為我們打開了預期經濟的一扇大門,不僅為人們開創了一門新的經濟研究的理論,也為人們對宏觀經濟的預期尋找到了一個更符合客觀現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