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是我們家的鄰居,因為賦閑在家無事可做,和朋友到股市去過幾次,受到那種氣氛的感染,在股市上的各種名詞和術語都沒有搞明白的情況下,她就勇敢地衝進了股市。當時“長虹”正處於氣慣長虹的大好局麵,一股的價格達到了50多元,而且還在不斷地衝高。小梅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在52元的高價位買進了2000股。可是好景不長,小梅買了沒有多少時間,“長虹”就不是“長紅”了,開始變綠了,而且一路下滑。小梅哪見過這個陣勢,眼睛看著52元買的股票幾天的工夫就降到了46元,不到半個月虧損了1.2萬元,心理防線被迅速突破,在45.8元的位置上全部清倉。但是小梅對損失的1.2萬元總是耿耿於懷,雖然清倉了,但是不肯離場,反正也沒事,每天依然和朋友到股市觀望。嘿,“長虹”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又開漲了,漲到了48元,小梅這個悔啊,在左右權衡利弊之後,又傾囊而出全部買了“長虹”。就這樣,小梅總是高買低賣一直走到現在,前幾天看到她,聽她說現在手中還有1000股“長虹”,現在的價格是4.6元,一千股不過是4600元而已。想不到10萬元巨款,經她高買低賣地這麼折騰,竟然這麼快就沒有了,真是可怕。
股票也是商品,人們都想賺錢,所以才到股市上去投資。但是要賺錢就必須尊重需求規律,要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才有可能獲得收入。像小梅這樣,沒有股票知識,不懂金融常識,又缺少心理承受能力的人,就難免鬧出高買低賣的笑話。而且股市上這樣的人其實很多,不然經濟泡沫就不會產生了。記得上證指數突破2000大關的時候,上海一天的交易額就達到了700億元,現在指數隻有1300左右,各股都紛紛跳水,價格下降了很多。價格雖然低,但是每天的交易量卻隻有幾十億元,兩個股市上的成交量和在一起還沒有達到峰值的十分之一呢!
這種價格上升銷量不降反升的現象在經濟學中人們稱為“吉芬現象”。
“吉芬現象”是吉芬爵士發現的。19世紀,吉芬爵士在愛爾蘭觀察到,很多貧困人家由於囊中羞澀,隻好購買價格比較便宜的馬鈴薯充饑,很少購買可口的麵包。這一年,馬鈴薯漲價了,人們可以用來買麵包的錢更少了,無奈之下他們隻好買更多的馬鈴薯。後來人們就以這種現象的發現者吉芬的名字命名了這種現象。是為“吉芬現象”。
生活中的“吉芬現象”還有很多。
比如2003年的“非典”期間,盛傳大米漲價,而且大米也的確向上浮動了一點,於是很多人都紛紛采購大米,大米的價格更高了。一個從農村剛剛搬到城裏居住的鄰居,可能過去被挨餓嚇怕了,一看大米漲價了,一下子買了20袋。那天回到家裏,夫人還把這事當成秘密一樣,悄悄地對我說:“大米漲價了,你和隔壁的鄰居商量一下勻給咱們幾袋吧!現在的大米更貴了!”我大笑,說:“用不著,不出兩個月,什麼都會恢複原來的價格!”結果還不到兩個月,一個多月之後,“非典”被控製住了,大米又恢複了原來的價格。聽說隔壁鄰居買的20袋大米都生了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