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我想起了我老爸的一個故事,他並沒有學過經濟學,更不知道什麼“吉芬現象”,但是他的所做所為卻讓“吉芬”大跌眼鏡。
1983年,爸爸退休之後呆不住,自己擺了一個小攤。傍近春節的時候,他從湖南進了一些瓷瓶包裝的白酒,進價隻有1.5元,我老爸一看這麼便宜,就標價3.00元。可是賣了一個星期,隻賣出了2瓶。我老爸著急了,這500瓶白酒如果年前賣不出去,就要在手裏壓一年,怎麼辦?他聽那些買酒的人說:這酒這麼便宜?真的假的?他就想,是不是看這個包裝這麼好,價格又這麼低,不放心啊?懷疑是假酒?這樣想著,第二天小攤擺出去的時候,白酒的價格就不是3.00元了,我老爸將價格改成了15.00元。老媽看了老爸對價格的改動就說老爸“發瘋”,3元都沒有人買,15元不更是扯淡嗎?但是“吉芬現象”出現了,3元一瓶沒有人敢買的酒改成15元一瓶之後,一天就賣了30多瓶,老媽在後麵一直偷著笑,說老爸是“妖精”。
其實也沒有什麼,不過是老爸摸透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而已。很多有錢的大款都是這樣,願意買貴的,不願意買便宜的。所以,為了迎合這些人的畸形消費心理,市場上就出現了18元一斤的大米,出現了上萬元一盒的月餅,出現了28888元一張的聖誕票,出現了73800元一支的壯陽針,出現了鑲著鑽石的十幾萬元一個的比基尼……價格越高越有人追求,什麼原因呢?其實就是炫耀、攀比,是虛榮心理在作怪!
吉芬發現的愛爾蘭人的“越高越買”是因為人們收入有限,買更多廉價的馬鈴薯是為了替代價格昂貴的麵包,是因為貧窮;我們現在看到的一些畸形的越高越買現象和吉芬的發現在表麵上看是一樣的,也是追高,越高越買。但是他們不是因為貧窮,而是相反,是因為富有,是為了炫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
看來暴發戶和真正的中產階級還是有很大一段距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