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兩個到山中去打獵,剛剛走進山口,就從叢林的上空飛過兩個大雁,哥哥挽弓搭箭剛要射擊,這個時候弟弟突然阻止了哥哥。哥哥收回了手中的弓箭莫名其妙地問弟弟:“有什麼事情嗎?”
弟弟說:“這個大雁打下來之後我想烤著吃!”
哥哥說:“不行,我要燉著吃!”
“我要烤著吃!”
“我要燉著吃!”
“烤著吃香!”
“燉著吃爛糊!”
“烤著吃!”
“燉著吃!”
……
等他們爭吵累了的時候,抬頭一看,空中的大雁早已經無影無蹤了。
這雖然隻是一個寓言,但是我們在現實中卻經常能夠看到這個寓言的影子。
中國人比較喜歡窩裏鬥,容易和周圍的朋友、親屬、同事、戰友發生矛盾,產生糾紛。那麼,這種爭鬥的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經濟根源是什麼呢,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其實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自己的弱點,就像月亮的兩個麵。
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形成的源遠流長的民族風格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改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人們思想封閉、重感情、重鄉土的民族特點。人們故土難離,喜歡和自己的親人、鄉親、朋友、同事、戰友在一起共事,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方麵大家彼此照應,利益共享,一方麵大家熟悉,相信,沒有道德風險。所以,人們做事情總願意與自己有種種裙帶關係的人搭伴。而且大家由於彼此了解,做事情之前往往也並不習慣在事情開始之前麵麵俱到地考慮周全,而是習慣於大家在一起推著幹。雖然中國自古就有“醜話說在前麵”,“親兄弟明算帳”的古訓,但是到了真章的時候,並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得出來。就像上邊講到的兩兄弟,事先沒有把打獵收獲的分配辦法、處置辦法講清楚,機會來了,機會麵前才想到各自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且在利益麵前大家又不肯退讓半步,所以事到臨頭就必然有矛盾。
常常是這樣,事情如果搞不成,一般的結果大家還不至於鬧掰;事情如果成功了,到了劃分利益的時候,矛盾馬上就來了。而且結局多半是不歡而散,一個剛剛起步的剛剛開始獲利的企業,常常就在這種利益的爭吵聲裏落下了終結的帷幕。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貢獻最大,而自己的獲得最小。每一個人都想當董事長,當總經理,當總裁……
我們現在處於市場經濟社會,人們麵臨的是一種交替關係,人們處於一種分工和協作的時代,甚至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各幹各的了。要等待一個人的資本積累到可以鋪設鐵軌的時候,恐怕現在地球上還沒有火車呢!世態變了,我們需要分工,需要合作,自給自足的時代已經徹底地結束了。但是多年形成的民族風格並沒有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革,人們的特性也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特點而變化。人們還是沿用著祖上傳下來的那一套老辦法幹著新世紀的偉大事業,大家一團和氣,沒有規矩,沒有製度,騎著毛驢看帳本——走著瞧。哪一天大家再也看不懂這個帳本的時候,大家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礎,而且每一個人,或者每一方都覺得滿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