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人們的生產力比較低下,還不具備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當時的交通、信息、能源等等都嚴重製約著人們的活動空間,人們的活動範圍受到極大的限製,人們的生產活動基本上被限製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裏。所以,人們是以感情為依托在一起共事,這個時候人們隻能和周圍熟悉的人們組成一個團夥共事。現在不同了,在市場經濟社會裏,人們是以金錢和法律為依托在一起共事。人們的活動空間非常大,人的流動、金錢的流動、信息的流動都異常迅速,很多在一起共事的人們其實彼此根本不了解,所以大家在一起做事情依靠的是金錢、是製度。
利益分配,這個問題對任何一個經濟實體而言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我們剛剛經曆了近30年計劃經濟統治的現代人更是如此。經濟實體,說白了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人們在一起合作的目的就是希望獲得比一個人單幹更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在這個團體內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利益分配機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利益麵前大家一視同仁,按規矩辦事,否則“窩裏鬥”會使實體內部的能量將在爭吵聲中漸漸銷蝕掉。
常言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大家總以為在一起做事積累的是感情,實際上積累的卻是矛盾。而且由於東方人的含蓄、內向,使人們對眼前的事情不習慣於在眼前解決,而總是積累在心中慢慢地去化解;人們對眼前的事情不習慣於在眼前解決,而總是願意在背後搞小動作。這樣當無數個小事漸漸地像癌細胞一樣在心裏越長越大的時候,當背後的小動作搞得太多,人們無法再麵對的時候,矛盾就不可挽回了。
這就是窩裏鬥的經濟根源。如果人們能夠學習一點西方人的原則,少一點中國人的“變通”,多講一些製度,少看一點麵子,矛盾有可能就不至於造成堡壘從內部被攻破的惡劣後果。
小組裏麵鬥,村子裏麵鬥,鄉裏麵鬥,工廠裏麵鬥,公司裏麵鬥,機關裏麵鬥,一個團隊總是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怎麼能幹成大事。要發展經濟,要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我們就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則,適應市場經濟的規律,按製度辦事,按法律辦事,我們都是經濟人,雖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我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都是為了我們個人的利益而來的,我們爭取自己的利益並沒有錯,關鍵是我們要有一個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製,一個能夠調動大家積極性的辦法,因為利益本身就是一種激勵人們進步的手段,就是一個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要讓個人的利益服從製度的約束,讓個人的利益服從集體的利益,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安定的環境。一個村如此,一個縣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第四章 經濟學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