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吃第七張餅的感覺是什麼——邊際效益遞減規律(2 / 2)

在這裏,我們把他投入的每一個10萬元,稱做邊際成本,把他的每一個10萬元所帶來的收益,叫做邊際收益。

所謂經濟效益遞減規律,就是說,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某種生產要素的增加,從增加的第一個單位生產要素開始,相同數量的投入,它所創造出的利潤呈現出一種逐漸減少的趨勢。

所以我們在進行經濟分析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平均數量的分析,而是邊際量的分析,也就是說,要考察一個單位投入的資本所能帶來的效益是多少?增加最後一個單位的產品,它所增加的成本是多少?當最後一個單位的投入所給你帶來的利潤是零的時候,你的投入就應該停止了,這個時候的規模,就是你的最佳投資規模。反之,如果你繼續投入的話,你的投入不但不會再給你帶來利潤,而且可能會給你帶來虧損,使你的總收入也隨著減少。

邊際效用的分析最初是以門格爾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以瑞士洛桑大學的帕累托為代表的“洛桑學派”以及英國的傑文斯等,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大致相同的時間裏分別提出來的。這個著名的理論提出來之後,受到西方經濟學家的廣泛接受,並且在此基礎上對“邊際效用分析理論”進行了發揚光大,從而使“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成為西方經濟學的著名原理之一,成為人們分析和解決經濟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武器。

理解這個規律對我們有這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在進行經濟分析的時候,必須學會邊際量的分析。因為平均數常常會掩蓋很多真實的東西。比如說平均利潤率,它讓我們感覺到每一筆數量相同的資本所帶來的利潤是相同的,其實真實的情況從來都不是如此。就仿佛傑米揚的湯,第一碗湯和第四碗湯,它們對傑米揚的朋友所產生的效果是絕對不同的。

邊際效益是隨著投資的增加逐漸減少的,這就告訴我們,任何一個企業、團隊,蛋糕並不是越大越好,它的規模是受到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所製約的。企業在一定的規模下,各種資本有一個最佳的比例,隻有當各種資本的投入達到最佳比例的時候,才會產生最大的效益。企業為了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實現規模效益,都有一種不斷擴大企業規模的趨勢,開始的時候,企業的利潤的確是隨著規模的擴大逐漸增加的,那是因為隨著資本的投入各種生產要素達到了最佳的比例。但是,規模也有一個限度,任何事情都是有限度的,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資本的投入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不成比例的時候,多餘的資本就失去了創造利潤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追求利潤,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而盲目地擴大自己的蛋糕,蛋糕做得太大,往往無從下口,最終反而使蛋糕成為自己的累贅。投入某一生產要素的邊際效益為零的時候,繼續投入就成為了多餘,而且還會使原有的東西也隨之失去。當邊際效益為零的時候,上升的曲線就開始出現拐點了,繼續擴大規模,曲線就開始向下傾斜了,這個時候總利潤也開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逐漸減少,直到企業隨著投資的膨脹而倒閉……

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這種盲目作大的幼稚舉動。盲目地擴大自己的領地,不知天高地厚地追趕世界500強,好大喜功地搞形式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明智的做法。這也是很多跨國集團、托拉斯、康采恩逐漸膨脹,由興旺走向衰亡的原因。企業絕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強越好。它的大小不應該由領導拍腦袋,幹部拍胸哺來決定的,而是應該通過產品的邊際分析來決定。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的時候,企業的利潤才是最大的,它的規模才是最合適的。

記住,吃到第六張餅的時候吃飽了,見好就收,不要等吃了第七張餅的時候,吃到嘔吐的時候才放下手中的筷子,要知道“嘔吐”是非常痛苦的。也不要學傑米揚,把人嚇跑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