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克雷洛夫是一個大寓言家。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傑米揚,他特別會做湯,所以他也以此為榮,每當客人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傑米揚必然要給客人做湯。這一天,他的一個朋友來他家做客,他給朋友調製了一盆味道非常好的湯。朋友很快就喝完了盛上來的第一碗湯。還沒等朋友說話呢,傑米揚馬上大聲說,真是美味的湯,再來一碗!說著立刻為朋友盛上了第二碗湯,朋友和傑米揚一邊聊天一邊喝湯,一會這碗湯也被喝了下去。傑米揚馬上為朋友盛來了第三碗湯,朋友說喝不下去了,傑米揚卻說,我做的湯很好喝,喝吧!朋友勉強又喝下了這第三碗湯。傑米揚沒等朋友說話呢,就說再喝一碗吧,多麼好喝的湯啊!結果朋友連飯也沒吃,酒也沒喝,被傑米揚的湯嚇得落荒而逃……
克雷洛夫的這個故事是諷刺當時俄國文壇那些自以為是的作家的,他們把毫無新意的作品推向社會,還自吹自擂,克雷洛夫把這一類作家的作品就稱為傑米揚的湯。
中國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的是餅。
從前有一個趕路的人,他走得很累,這時來到了一個飯館,坐下來要了一張餅,吃完了這張餅覺得特別的滿足,感覺這張餅簡直就是天下的第一美味,它又酥軟、又香甜,又能填飽肚子,真是太好了;但是感覺還是沒有飽,接著就又要了一張餅,吃了這張餅之後,他的感覺就和吃第一張餅的時候不同了,覺得這餅是不錯,挺酥軟,但是香甜的感覺沒有了;吃第三張餅的時候,和吃第二張餅的時候感覺又有不同了,隻是覺得這餅還不錯,酥軟的感覺也沒有了;吃第四張餅的時候呢,感覺和第三張餅的感覺又不同,覺得這餅要是有點餡就好了……直到吃到第六張餅的時候,吃飽了,這時的感覺是什麼呢,他想千萬別再吃了,這餅也不過如此,再讓我吃下去的話,恐怕就要嘔吐了……
上邊的兩個故事,雖然是笑談,但是它的確揭示了一個經濟學的道理,而且是現代經濟學最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對某種物品而言,單位數量的投入和我們所期望得到的東西相比較,比如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利潤……每一個同樣數量的投入,它給我們帶來的回報是不同的,它呈現出一種逐漸減少的趨勢。
美國經濟學家薩謬爾森曾經提出了一個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就是說幸福與效用成正比,與人的欲望成反比。生活之中,無論是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隨著同一物品投入數量的不斷增加,雖然總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每一單件物品給人們帶來的幸福感卻呈現出一種不斷減少的趨勢。就像傑米揚的湯一樣,同樣的一碗湯,第一碗感覺的是“味道美極了”,第二碗的感覺是“還喝得下去”,第三碗的感覺是“喝不下去了”,第四碗湯上來的時候,人已經被嚇跑了!你看同樣是一碗湯,它所產生的效用卻是這麼地不同。
在經濟領域裏也是一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一生產要素的增加其產生的效益也是遞減的。第一個單位某生產要素的投入和最後一個單位某生產要素的投入,它們帶來的效益也是不同的;假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單獨增加操作工人,增加的第一個工人和增加的第二個工人……以至於最後一個工人,他們所引起的產量的增加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擁有1000萬元的富翁和一個身無分文的乞丐,假設各給他們一萬元錢,他們對這個一萬元的滿足程度也是具有天淵之別的。富翁可能毫無感覺,而乞丐可能會高興得幾夜睡不著覺……
在這裏,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比如一個私有企業的業主,投資50萬元做一筆生意。在其他條件不改變的情況下,單方麵增加資本的投入,當他投入第一個10萬元的時候,他可能很快就獲得了2萬元的收益;於是他決定投入第二個10萬元,總投資達到了20萬元,但是他卻隻得到了3.5萬元的收益,卻不是4萬元,他投入的第二個10萬元其實隻給他帶來了1.5萬元的收益;而當他投入第三個10萬元的時候,他發現,他的總收益不過隻有4.5萬元,而不是他所想象的6萬元,就是說他的第三個10萬元隻給他帶來了1萬元的收益;當投入第四個10萬元的時候,他的總收益隻有5萬元,第四個10萬元隻為他帶來了0.5萬元的收益;而當投入第五個10萬元的時候,他發現,他的總收益竟然沒有增加,還是5萬元,就是說第五個10萬元給他帶來的收益是0.這一切都說明了什麼呢?它說明,相同的10萬元,隨著他的不斷投入,同樣的10萬元帶來的利潤是不同的,它呈現的是遞減的規律。為什麼呢?因為做生意不是單純依靠資本的投入,還要有人力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精力的投入等等,所以,雖然資本增加了,人力不夠、土地不夠,資本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隨著資本的增加,資本利用的效率就會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