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比爾·蓋茨為什麼要放棄學業——也談機會成本(1 / 3)

比爾·蓋茨在中學讀十一年級的時候就和他的好朋友保羅·艾倫說過,在30歲之前,他就可能成為一名百萬富翁。後來,他自己說的近乎夢囈的大話竟然真的成為了現實。

比爾·蓋茨在湖畔中學讀書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電腦,並且開始為波特蘭市一家信息科學公司編製工資表軟件,到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的軟件被廣泛地應用到電腦中,他的32Bit財務軟件使他獲得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財源滾滾而來。他的BASIC語言已經在阿爾塔8800計算機上獲得了成功。這個時候,比爾·蓋茨正在哈佛大學三年級讀書。他預感到一個飛速發展的電腦時代的來臨,也預感到了電腦所蘊育的無限機會,無限財富,無限的發展空間。是繼續上大學,完成學業?還是放棄學業,去專心研究電腦,在電腦領域裏一顯身手?

經過反複的利弊權衡,最後比爾·蓋茨毅然地放棄了即將畢業的學業,放棄了人人豔羨的哈佛大學法律係學生的閃亮光環,而一頭紮入了電腦領域之中。也就是幾年的功夫,當年哈佛大學的高材生成為了世界的首富,成為了900億美元財富的主宰者。

那麼我們試想一想,我們來一個假設,如果當年比爾·蓋茨不是放棄學業去研究電腦,而是繼續在哈佛大學繼續深造,然後按部就班地攻讀碩士、博士、博士後,那麼電腦領域會怎麼樣,比爾·蓋茨又會怎麼樣呢?

這樣的假設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會有答案的,但是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選擇的問題!當我們麵臨選擇的時候,我們是怎樣決策的呢?我們為什麼選擇了學習電腦而沒有選擇去學習法律?我們為什麼在十一放長假的時候選擇了和孩子呆在家裏學習而沒有選擇到國外去旅遊?我們為什麼選擇了自己創業而沒有選擇到他人的公司裏去打工……

在人的一生中這樣的選擇簡直太多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幾乎每一天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是走左邊的這條路還是走右邊那條路?是去參加聚餐會還是回家寫領導安排的企劃報告,是和傑裏結婚還是和約克結婚……我們永遠都處在各種各樣的選擇之中。

要回答上麵的這些問題,我們必然要涉及到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術語,那就是機會成本。

我們的每一個選擇其實都是期待自己的選擇會獲得最大的收益。比如萊特選擇了大學的電腦專業而沒有選擇法律專業,那是因為他認為電腦在未來的社會裏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未來的生活會更有保障;我們選擇了左麵這條路而沒有選擇右麵這條路,這是因為左麵的那條路要收取50元的過路費,而右麵的這條路隻收取10元的過路費……

但是我們的很多選擇是對還是錯,其實是無法得到明確答案的,因為選擇了一個機會就要放棄其他所有的機會,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人也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我們隻能通過比較,選擇一個我們認為收益最大的機會。你選擇了甲,你就要放棄乙。你選擇了走右麵這條路,雖然它收取的過路費低,但是它的路麵很差,你的車就受到較大的磨損,你就要繞很遠的路,要消耗比較長的時間,你就要忍受汽車顛簸的痛苦。

所以,我們說放棄乙而選擇甲,那麼放棄乙就是選擇甲的機會成本;選擇了走右路,放棄走左路就是選擇走右路的機會成本。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時間是唯一的,有去無回,舍得舍得,舍是為了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放棄一個是為了得到另一個。

所以我們說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其他東西。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比爾·蓋茨當年是怎樣完成自己的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