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比爾·蓋茨為什麼要放棄學業——也談機會成本(3 / 3)

舉個例子:我的朋友何洪有一套自有產權的門市房,小兩口自己經營了一個小飯店,一年能獲得15萬元的收入。小日子過得很紅火,兩口人也一直都很高興。有一天我到他們的小飯館裏去作客,和他們閑聊,知道了他們經營的實際情況,我就勸他們趕快關門!他們問我為什麼,我說他們做的是一個賠本的生意。

接下來我給他們算了一筆帳:他們的這個門市房位於市場的中心,現在按市場價格出租的話,一年租金收入是12萬元,何洪原來是一個會計,如果自己給3到4家企業兼職做會計,一個月的收入至少2000元,全年可以達到2萬元以上。何洪的妻子是一個翻譯,到合資企業找一份差事,一年至少也能收入4到5萬元。這樣他們的總收入至少就是18萬元,而且還過得非常輕鬆愉快。

其實他們自己開飯館的時候,收入中沒有計算門市房出租的機會成本。選擇開飯館就意味著要放棄一年12萬元的租金收入,所以他們開飯館的真實收入實際上隻有3萬元。進一步計算,他們選擇了自己開飯館,其實就意味著放棄了他們上班一年6到8萬元的收入,按6萬元計算,那麼他們自己開飯館就還要扣除這個機會成本,實際上他們選擇自己開飯館和出租門市房雙雙上班這種選擇相比較的話,不但沒有賺錢,而且一年還陪了3萬元!這還沒有計算他們星期天放棄了無數個休息日的機會成本呢!

何洪夫婦聽了我的計算,第三天就把飯館兌出去了。

選擇婚姻對象也好,選擇大學的專業也好,選擇服裝的款式也好……其實我們所選擇的,都是我們經過利弊權衡之後決定的,都是我們認為對我們最有利的,然後我們才開始行動,隻是我們沒有把這種機會成本分析的過程理性化而已。

現在國外非常流行職業生涯設計,就是針對自己的情況,綜合學業、愛好、特長、技能、經濟條件、家庭環境等等條件,對自己未來的生活、事業進行設計,使人生的機會成本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避免產生沉沒成本。我們國家由於剛剛進入市場經濟社會20多年,生活中的羈絆還是很多的,一個人職業的選擇,生活空間的選擇,專業的選擇,生活伴侶的選擇……很多時候甚至都是一次性的,一旦選擇錯了,成本或者說代價是非常大的。就拿生活空間的選擇說吧,很多城市到現在還要有戶口才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要把戶口從農村、小城市調動到一個人們認為比較理想的城市,還要交納城市增容稅,如果你交納了這種稅,生活了一個階段覺得不適合的話,你想要離開那裏成本就很高了。再來看大學專業的選擇,國外在同一個學校裏選擇專業是比較方便的,但是我們的大學裏麵,一個專業的改變成本可就很大了……人為地製造了很多限製人們合法行為的條條框框,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成本。雖然最近一個時期這種條條框框已經減少了很多,但是還遠遠不夠。

人們生活得越自由,人們在生活中麵臨選擇的時候,機會成本就會越低,人們生活的質量就會越高,人們就越快樂。

企業也是一樣。市場一方麵充滿了無限的商機,一方麵又充滿了無限的風險,選擇的過程、決策的過程其實就是進行機會成本分析的過程。選擇了這個就要放棄那個,魚和熊掌從來都不可兼得。市場經濟就是自由經濟,對企業的摯肘越少,企業的行為就越靈活,企業進行決策的時候機會成本就越低,利潤就越高,創造的社會財富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