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年比爾·蓋茨在電腦領域已經如魚得水了,如果他選擇上學,那麼就意味著他必然要用大部分經曆去完成學業,而隻能用很小的一部分經曆去研究自己心愛的電腦。而大學畢業之後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自己所學的並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而且自己還麵臨著尋找工作的問題,這些都是不可預料的,而在這個時候電腦的發展越來越快,很可能就會使自己的優勢在自己上大學的這段時間裏喪失。這樣即使自己學業完成了,但是拿著一個畢業文憑去找工作,而自己熱愛的事業卻與自己越來越遙遠。選擇繼續上學的收益是一張大學文憑,而機會成本是自己熱愛的電腦事業,現在說這個機會成本則是成為億萬富翁。
相反,如果放棄學業而開始在電腦領域自己開辟一片天地會怎麼樣呢?自己節省了兩年的時間成本,節省了兩年上學的費用,而且自己現在在電腦領域正處於一個領先的水平,趁熱打鐵也許可以很快使自己創下一份自己的產業,上學省下的費用正好可以用作自己創業的啟動資本。而且,即使不能成為電腦界的精英最起碼也能保證自己擁有一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樣看來,選擇電腦事業,如果成功,收益是一生的幸福,財富是無限的,而機會成本不過是一紙大學文憑。而這個成本,待創業成功之後完全是可以用現實的收益彌補的。
所以比爾·蓋茨選擇了自己創業而毅然地放棄了學業。
在經濟領域,機會成本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社會的發展在電腦的帶動下,正以“奔騰”的速度越來越快地向前奔跑,競爭日益激烈,新的行業層出不窮,新的技術像雨後春筍蓬勃而出,新的機會不斷波濤洶湧般地襲來,稍縱即逝。麵臨如此之多的誘惑,我們應該怎樣選擇呢?這個時候,我們單純地依靠傳統的成本核算就不行了,我們隻片麵地進行邊際成本分析也不能解決問題了,我們就需要用機會成本的理論來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來選擇我們的投資方向。
你們一定聽說過田忌賽馬的故事吧?當時孫臏在田忌家裏作客,經常看到田忌和齊國宗室裏的公子哥賽馬,看的多了,孫臏發現他們的馬彼此都不相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你盡管去下注吧,我保證你能贏。比賽開始了,孫臏對田忌說你現在用你的下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然後用你的上等馬去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你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保證你大獲全勝。比賽的結局果然如孫臏所料,他雖然輸了第一局,但是接下來卻贏了後兩局,比賽以田忌的勝利而告終。
在這裏,孫臏其實就是用的機會成本分析法對賽馬的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分析。贏得後兩局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第一局的勝利。如果用自己的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分別和對方的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對抗,輸和贏的機會各占一半,根據概率分析,如果他們彼此經常在一起賭的話,輸和贏的機會隻能是平分秋色。
有人曾經作過這樣一個實驗,向空中拋擲一枚硬幣,然後記錄硬幣落下來時硬幣正麵朝上和反麵朝上的次數,結果拋擲了1000次,正麵是498次,反麵是502次。很多人都作過這個實驗,正和反的幾率基本都是二分之一。它告訴我們在經濟決策的時候,靠運氣去賭是不行的,因為賭的結果成功和失敗的概率隻能是各占一半。而通過機會成本的分析,我們成功的概率會更大,我們的收益也會更大。
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的資本也是有限的,而我們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必然要在有限的時間裏,用有限的資本,對我們的行動作出必要的選擇,而選擇的目的就是力爭獲得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