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生存與秩序哪一個更重要——帕累托改進(2 / 2)

弱勢群體的生存我們要照顧,對生存在城市裏這個階層的人們我們要通過政策給他們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取消各種各樣的限製,給予他們與城市人群具有同等的生存權利,在招工、上學、住房貸款等等方麵都要取消各種歧視,使他們逐步地融入到正常生活的層麵;同時在市容管理方麵,要改進管理方式,提倡人性化管理,在影響不很嚴重的一些地方也沒有必要把小商小販趕得到處流竄。我的兒子寫這篇日記的時候隻是一個15歲的初中生,連他都看著不舒服的問題,我想我們的執法者難道一點都沒有思考過嗎?

政府決定政策的取舍,應該從城市總體福利水平最大化的目標出發,各個部門的利益應該服從政府的總體利益,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落實到現實的時候為什麼部門的利益總是和政府的利益相背離呢?因為各個部門也是由經濟人組成的,他們也是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常常從單個部門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利益的確達到了最大化,也許因為政績的突出領導獲得了提升,管理人員的待遇獲得了提高……但是從政府總體的角度考慮,從社會總體的角度考慮,利益卻沒有達到最大化,甚至可能還在降低。所以,我們姑且稱這種現象為“管理的失靈”。

城市市容管理部門考慮的是城市的風景、秩序,民政部門考慮的是弱勢群體的救濟和生存。城市的風景好了,秩序好了,但是它是以一些人失去謀生手段、生存權利為代價的。也因此,城市裏沿街乞討的人增加了,需要救濟的群體增加了,學校裏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的人群也增加了,盜竊、搶劫、詐騙的刑事案件也增加了,公安局的負擔得更沉重了……這不是聳人聽聞的囈語。當一個人正常勞動的權利和生存權利得不到認可的時候,他必然要尋找不正常的獲利方式和生存方式。這也是經濟人的一種必然選擇。

過去我們提倡“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實現了;後來又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也實現了;而現在我們追求的是“和諧社會”,什麼是和諧?我個人認為,它應該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諧,包括城市人群和農村人群的和諧,同時也應該包括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的和諧……

我期待這個目標的早日實現!我期待帕累托的理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