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又一隻讓人看得見的手——國家幹預經濟生活(1 / 2)

烏托邦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整個社會的經濟處於完全癱瘓的境地,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人們無家可歸,餓殍遍野,人們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政府采用了一個經濟學家的建議,雇傭兩百人挖了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坑。

這兩百人開始購買兩百把鐵鍬,於是,生產鐵鍬的企業、生產鋼鐵的企業、生產鍬把的企業相繼開工了,接下來工人開始上班、吃飯、穿衣……於是,交通部門、食品企業、服裝企業也相繼開工了,大坑終於挖好了;然後,政府又雇傭兩百人給這個大坑再填埋上,這樣又需要兩百把鐵鍬……蕭條的市場就這樣一點點複蘇了,啟動起來了。經濟恢複之後,政府通過稅收,償還了挖坑時發行的債券,一切又恢複如常了,人們在燦爛的陽光下過著幸福的生活……

雖然,這隻是凱恩斯編造的一個經濟學寓言,但是他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國家的經濟陷入危機的時候,國家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應該采用宏觀調控的辦法幹預經濟生活,使經濟走上正常的軌道。

在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英國的經濟首先呈現出高速的發展,然後美國、歐洲的經濟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到了1929年,形勢急轉直下,世界範圍內爆發了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失靈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市場失靈”。與此同時,在經濟生活中,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另外一隻手,發現有一隻讓人們“看得見的手”在揮舞,它開始頻繁地進入人們的經濟生活,這隻“看得見的手”指什麼呢?其實這隻“看得見的手”就是指“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就像開始講的寓言那樣,在整個社會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積極地進入了角色,開始幹預經濟生活,穩定社會的經濟。

國家幹預經濟生活的理論來源於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一本著作,這就是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著名的經濟學寓言“挖坑”,正是出於這本書中。這個寓言告訴人們,麵對市場的失靈,政府並不是無所作為的,政府不能坐而視之,而應該通過政府的適當幹預,刺激市場、啟動市場,解決社會存在的經濟問題。

凱恩斯的這隻“看得見的手”開始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頻頻揮舞,它使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從危機的泥沼中走出來,並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在世界範圍內迅速崛起,蓬勃發展。

那麼國家是通過什麼辦法調控整個社會的經濟呢?

國家主要是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上對經濟進行調控。財政政策主要有鼓勵消費、擴大投資、加大出口三掛馬車;貨幣政策就多了,比如彙率的變動、利息率的變動、貨幣發行量的變動、發行國債等等,都會對一國的經濟走勢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