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從凱恩斯那個時候開始,各國分析和預測經濟問題的視角發生了徹底的轉變。過去人們重視微觀經濟問題,也就是個人、家庭、企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現在人們更看重宏觀經濟的問題了。比如在股市上,人們雖然注重各股的業績分析、學會了看企業發布的公告和各種消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們學會了觀察國民經濟的大勢,要學會了觀察利息率、彙率和貨幣發行量等對股市的影響。人們知道,當國民經濟的宏觀走勢下行的時候,各股的業績再好也不可能有大的利好消息,因為各股是脫離不了大勢的控製的,孫悟空有再大的本事他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經濟學家這樣比喻:比如在劇場裏看戲,當一兩個人站起來的時候,這相當於微觀經濟,我們自己說了算;當全場的人都站起來的時候,這就是宏觀經濟了,這個時候每一個個人都無法左右全場的局麵,他隻能想辦法去適應這個局麵。這個時候隻有國家伸出它的那隻大手才能發揮作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斯密的那隻“看不見的手”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繁榮了150多年,凱恩斯的這隻讓人們“看得見的手”又讓資本主義經濟蓬勃了近50年。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左右,世界上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又陷入了一種“滯漲”的狀態,無論國家如何揮舞那隻“看得見的手”,對經濟進行刺激,經濟就是停滯不前,而此時物價卻不斷地飛漲。
比如日本的利率已經降低到0.1%的水平了,但是仍然沒有人到銀行去貸款,隻有人存款而沒有人貸款,利息就一定要降,不然銀行隻派發利息,賺不到貸款和存款的利差,銀行就麵臨倒閉。
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利息連續下調了13次,由過去的6.5%下降到現在的1%,但是經濟依然沒有大的起色。
再看我國,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利率下調了8次,但是在這期間,人民幣儲蓄存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由4.6萬億元上升到了10萬億元以上的水平……
這一切都說明,經濟發展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它有自己固有的運動規律,我們可以發現它認識它利用它,但是無論多麼高深的學者、經濟學家、政府高官都不可能左右它,理論永遠是落後於現實的,經濟的發展導致新問題的產生,導致新的經濟學家不斷出現,導致新的理論不斷誕生,新的理論再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