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企業是怎樣看人下菜碟的——價格歧視及其他(2 / 2)

一個日本人在商店裏買一支鋼筆,價格是85元;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國人在同一個商店裏買同一支鋼筆,價格是35元;一個衣衫襤褸的民工在同一個商店裏買同一支鋼筆,卻隻花了8元錢。這也是價格歧視,商家不是本著誠信經營的原則經營,而是根據不同的交易對象實施差別定價,獲取高額利潤。這也是不適當的價格歧視。

其實有很多生產者都很好地利用了這個策略。

比如汽車製造廠,常常將自己的同一個品牌的汽車分成三到四個級別,每一個級別比另外一個級別的價格高出10多萬元或者五、六萬元不等。其實高級別的車也沒有多出更多的東西,但是價格卻高出去一大截,為什麼呢?差別定價!為了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心、炫耀心理,為了滿足一些高收入群體的成就感,為了賺取更高的超額利潤。而且這個策略還出奇得好用。懂得了這個道理,在選擇一些係列產品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不要被他們的所謂高檔次蒙蔽了你。

其實在我們還不成熟的市場經濟裏,價格歧視之外還有很多“歧視”。

春節期間,火車票緊張,很多回家的民工提前很多天排隊買票,多付出了很高的時間成本,但是卻買不到,這是在售票口買票的情況;還有一種人,他們和售票人員勾結,送給售票人員高額的回扣,然後拿票再到黑市上去賺取更高的回報;最後還有一種代表權力階層的人,比如一些有地位的官員,他們隻要輕鬆地打一個電話,臥票就送到了手中。這些就是非常惡劣的人格歧視。

我的一個朋友,是一家國營企業的廠長,廠裏虧損嚴重,眼看春節來臨,廠裏分文皆無。他在市長麵前一陣哭窮,市長一個電話打過去,廠長輕鬆地在銀行裏獲得200萬元貸款;也是我的一個朋友,是民營企業的一個經理,為了完成一批出口訂單,在銀行裏跑了多少天,磨破了嘴皮,又是抵押,又是評估資產,最後貸款還是沒有落實,眼看著到手的生意因流動資金的缺乏,付之東流。這個國有企業已經是日薄西山了,欠銀行上千萬元的貸款,但是它還能輕鬆地貸款;這個民營企業是一個高科技的項目,產品供不應求,但是就因為是“民營”,貸款就難上加難。這是針對不同所有製的一種歧視。對不同所有製的企業采用了不同的政策,使資源配置不是遵循市場原則,而是通過政府行為來完成,使資源不能真正地被高效利用,這是市場不成熟的一種表現。這是針對不同所有製的歧視。

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招工的廣告,其中對戶口、年齡、居住地、文憑、性別等等都進行了非常苛刻的限定,假設你是農村戶口,而你通過其他渠道進入了工廠,那麼,雖然你和其他人幹的是同樣的工作,但是你卻拿不到同樣的工資,你也沒有勞動保險、醫療保險,所有的福利待遇加到一起,你可能隻達到別人的一半。這就是我們計劃經濟年代的一個後遺症,二元經濟社會造成了城市和農村的嚴重分割。農村、農民的很多正常權利都受到了不應該的限製。這是針對不同人群的歧視。

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金錢麵前人人平等,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的準則,是市場經濟的必須。所有資源通過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實現公平合理的配置,實現最有效的利用。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國別、區域、無論國有還是民營,同樣的金錢辦同樣的事情,買同樣的東西,那將是多麼愉快的事情啊!

看來,我們需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