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企業是怎樣看人下菜碟的——價格歧視及其他(1 / 2)

乘飛機從北京回大連。

我坐在9排B位,左邊A位是一個大學的教授,右麵C位是一個北京某百貨公司的售貨員。教授到大連開會,售貨員是單位獎勵公司裏的優秀員工,組織他們到大連旅遊。我們坐在那裏閑聊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引起了售貨員的訝異:售貨員的飛機票是330元,教授的飛機票是590元,而我的飛機票是740元。

售貨員被這件事情搞得莫名其妙。

市場經濟,金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價值規律決定了商品的交換要進行等價交換,那麼我們就必須遵循“金錢麵前人人平等”的交換準則,否則商品的交換就失去了公平原則。但是,為什麼三個人從同樣的地點去同樣的目的,坐相同的座位卻花費不同的貨幣呢?我並沒有因為花費了740元的高價格而多喝一瓶礦泉水,她也沒有因為花330元而少吃一袋花生豆。為什麼同一次班機,同樣的座位,同樣的服務,彼此的機票價格卻相差得如此懸殊呢?

原來這裏涉及到一個商業術語——差別定價。差別定價又叫做價格歧視,就是對不同的客戶群體實施不同的價格策略。

我的票是回北京臨上飛機的時候購買的,沒有享受到折扣的優待,是飛機票的基價,740元;教授是到大連開會,會期很早就已經確定了,所以教授提前半個月預定的飛機票,享受了8折的優惠,740元乘以0.8,票價是590元;售貨員是通過旅行社訂的飛機票,旅行社享受4.5折的優惠,票價330元。

你看,並不是人才有“看人下菜碟”的毛病,諾大的航空公司也是看人下菜碟的,金錢麵前並不是人人平等的。

但是不平等也有不平等的原因。

售貨員購買的機票價格最低。首先,因為旅行社是航空公司的長期客戶,其次旅行社的機票是集團購買,數量大,再者,旅行社和各個航空公司存在長期合作的關係,旅行社的這些優勢就是和航空公司討價還價的條件。所謂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就是這個道理。經過長期的博弈,彼此達成了現在的這個均衡價格,4.5折。由於航空公司並不是獨家壟斷,競爭使各個航空公司對旅行社購買的機票作出了巨大讓步,他們享受了最低的價格。

教授的票價是居中的。教授因為提前預定了機票,由於提前預定機票方便了航空公司製定可行的飛行計劃,便於提前對飛行作好合理的安排,旅客多的時候可以加飛,旅客少的時候可以調整飛行計劃,所以航空公司出於對這部分旅客的鼓勵,對提前預定機票的旅客也給予了合理的折扣價格。

我購買的飛機票是飛機票的基本價格,一分錢的折扣也沒有享受到。因為臨時購買機票的乘客無論你給不給折扣他一般都是要走的,這是其一;這部分旅客毫無規律可循,使航空公司根本就無法製定飛行計劃,所以不鼓勵這種購票方式,這是其二。所以也就不給這部分人以優惠。

航空公司是對差別定價原理應用的最好的一個部門。

其實社會的各個行業都存在這種價格歧視的行為。這種價格策略的應用技巧如果運用得當會給公司帶來很多額外的利潤,如果運用不當則會給公司的形象造成很壞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和我說過這樣一個商業秘密:他在南方的一個葡萄酒廠訂購了三個品牌的葡萄酒,其實裏麵裝的都是同樣的東西,但是為了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賺取不同的利潤,他將這三種品牌的葡萄酒製定了三個價格,一種在25元左右,一種在35元左右,一種在100元左右。而這種葡萄酒的成本呢,其實都是15元。但是價格這樣一拉開,對收入高的群體,一瓶葡萄酒他可以賺85元;對一般的消費者呢,他可以賺20元,對收入較低的消費者他也可以賺10元左右。這是針對不同收入群體的價格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