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能控製情緒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成熟或還沒長大的印象。你仔細想想,如果一個人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生氣就生氣,別人會怎麼看?如果這種行為發生在小孩身上,人們會認為這是一種天真爛漫可愛的性格。但如果發生在一個成年人身上,人們就不免會對這個人的人格發展感到懷疑了。就算不說你神經有毛病,至少也會認為你還沒長大,不成熟。如果你的神經確實沒有什麼毛病,而且也已經工作好多年了,或者已經過了30歲,那麼別人也會對你失去信心。因為別人除了認為你“還沒長大”之外,還會認為你沒有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樣的人,一遇不順就哭,一不高興就生氣,怎能做成大事?這已經和你個人能力無關了。
2.一個人容易哭,會被他人看不起,被人認為是一種“軟弱”。哭其實也是心理壓力的一種緩解,可是人們往往把哭與軟弱聯係在一起。因此大部分人都能在人前忍住哭,而在沒人時再哭,為的就是不給人以軟弱的印象。
3.人很難忍住生氣,其實生氣有很多壞處。容易生氣,往往會傷害別人,會在無意中傷害無辜的人。有誰願意無緣無故挨你的罵呢?大家看你常常生氣,為避免無端挨罵,就會和你保持距離,這樣你和別人的關係在無形中就拉遠了。
偶爾生一下氣,別人會怕你。但是如果你常常生氣,別人就不在乎了,反而會抱著“你看,又在生氣了”的看猴戲的心理,這對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生氣會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對事情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而這也是別人對你最不放心的一點。
生氣對身體不好,不過別人對這點是不在乎的,生氣損壽是你自己的事情。
所以,史蒂文·波蘭就曾告誡:“不要成為胡亂嫉恨的人。到處都有特別著眼這樣的人。如果你嫉恨,別人會更注意你的怒氣,而不是你的問題。”
在社會裏生存,控製情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形於色”,讓人覺得你陰沉不可捉摸。但情緒的表現絕不能過度,尤其是哭和生氣。如果你是個不易控製情緒的人,不如在你覺得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時,趕快離開現場。等情緒平定了再回來。如果一時不方便難以脫身,那就不要再說話,作一作深呼吸。這一招對平複情緒特別有效。
有的人控製情緒的能力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他能在必要的時候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不生氣就不生氣,而且還表現得恰到好處。這種人給人的印象很好。這種功夫,你如果有心,也可以學得到。這對你人生會大有好處的。
一般來說,年紀越大,越能控製情緒,不易被外界的刺激引發情緒的波動。這是因為他的社會閱曆豐富了,見得多了,所以對待問題的方法也就比較多了。所以如果你不大善於控製情緒,也不必太沮喪,慢慢地經過曆練,會有進步的。
你如果能恰當地掌握你的情緒,那麼你將在別人心目中產生一種“沉穩、令人信賴”的形象。你雖然不一定能因此獲得重用,或在事業上很快就有很大的幫助,但總比不能控製情緒的人好。
超越自己的心理障礙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發展自己,取得更大成功,不幸的是人們在開發自己潛能取得成功的過程中常會遇到一種自身的心理障礙,這就是所謂的“約拿情結”。約拿是聖經中的人物,上帝給了他機會,他卻退縮了。這是懷疑甚至害怕自己的智力所能達到的光輝水平,心理軟弱到甘願回避成功的典型。
回避成功的心理障礙,主要有意識障礙、意誌障礙、情感障礙和個性障礙等。
所謂意識障礙,指由於人腦歪曲或錯誤地反映了外在現實世界,從而影響以至減弱人腦自身的辨認能力和反映能力,阻礙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從而影響了在事業上的成功,主要表現在:
“自卑型”心理障礙:因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即自認為智力水平低,或家庭、社會的條件不如人,而產生的一種缺乏自信、輕視自己。無能進行自我能力開發的悲觀感受。
“閉鎖型”心理障礙:不願表現自己,把自我體驗封閉在內心,而不願向他人表現,因而缺乏自我開發的積極性。
“厭倦型”心理障礙:是一種厭惡一切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和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存在厭倦心理的人,常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悔恨“明珠暗投”,而對自我開發失去興趣的一種心理障礙。
“習慣型”心理障礙:習慣是由於重複或練習鞏固下來的並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習慣形成一是自身養成,一是傳統影響。認為不進行自我能力開發也照樣過日子,滿足於現狀是前一種;而求穩怕亂則是後一種。
“誌向模糊型”心理障礙:是指對將來做什麼,成為何類人才的理想不明確,從而沒有定向進取的內驅力,從而不能進行自我能力開發的一種心理障礙。
“價值觀念異變型”心理障礙:是指對作用於人的客觀事物的價值量進行了不正確的或者錯誤的心理評估,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價值意識,如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高貴與低賤”,最突出的表現為貶低自己目前所從事的職業,因而不能結合工作開發自己能力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