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要讓別人牽著鼻子走(3)(1 / 3)

請記住這樣一個事實:成功者,不論其智力如何,都會比不成功者受到更多的批評。事實上,成功人士相信,批評對於鍛煉人來說是有必要的,就像百煉成鋼,就像是對新兵的訓練。問問當今有代表性的百萬富翁,他們也許都經曆過許多這樣的“新兵訓練”。

成功者是與眾不同的,他們從不跟在別人後麵;而那些不願跟在別人後麵的人往往因其與眾不同而受到批評。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學教授說:“如果你不發表著作,你就不可能到好的學校任職。但是,你會有很多朋友。你發表了很多著作,你就不可能在你的同事中真正受到歡迎。”

成功的獲得往往以失去一些人、失去一些老朋友為代價。事實上,百萬富翁中有76%的人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了與眾不同的思考,並認為,這是他們後來逐漸成為有成就的人所具備的重要因素。

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他人對我們的期望使我們受到約束。社會生活就是一出戲,每個人都扮演其中一個角色。扮演者的行為舉止應和角色相符。但他們往往做不到,因為他們常常會遭到排斥,受到旁人的譏笑。你可能並不樂意扮演你所分配到的角色,劇組又不同意你更換,你應該意識到你有離開劇組,選擇另一出戲的自由。”

奧列弗·戈爾德史密斯曾寫過一則《為青年人而作》的寓言:

從前,有一位畫家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畢,他拿到市場上去展出。畫旁放了一支筆,並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認為此畫有欠佳之筆,均可在畫中著上記號。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發現整個畫麵都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劃不被指責。畫家十分不快,對這次嚐試深感失望。

畫家決定換一種方法去試試。他又臨摹了一張同樣的畫拿到市場展出。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的妙筆都標上記號。當畫家再取回畫時,他發現畫麵又被塗遍了記號。一切曾被指責的筆劃,如今卻都換上了讚美的標記。

“哦!”畫家不無感慨地說道,“我現在發現了一個奧妙,那就是:‘我們不管幹什麼,’隻要使一部分人滿意就夠了;因為,在有些人看來是醜惡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裏則恰恰是美好的。”

我們為人處事經常按別人的反應來決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類美麗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弗洛依德說:“簡直不可能不得出這樣的印象:人們常常運用錯誤的判斷標準——他們為自己追求權利、成功和財富,並羨慕別人擁有這些東西。他們低估了生活的真正價值。”可是已經沒有什麼能夠使我們停留了——除了目的。每一個人都像童話裏那個被老巫婆套上了紅舞鞋的姑娘,隻有不停地跳舞。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47歲的南希在眾人的眼中是一個成功的職業女性,可是她說:“雖然我的一些成就讓人刮目相看,我卻想不透大家誇讚我什麼。我這輩子一直都在努力成就這樣或那樣的事,可是現在我卻懷疑‘成就’究竟是指什麼了。我永遠在壓力下生活,沒有時間結交真正的朋友。就算我有時間也不知道該如何結識朋友了。我一直在用工作來逃避必須解決的個人問題,所以我一個任務接一個任務地去完成,不給自己時間去想一想我為什麼要工作。這真是瘋狂。假如時間可以退回去10年,我會早一些放慢腳步考慮一下,那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感覺匱乏了。”

在我們周圍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匆匆忙忙的人。可是想找到真正的生活卻要大費周折。文明中的男女都不得不發揮才能並且在各自不相上下卻又彼此矛盾的價值中做出選擇:既希望保持人際間的感受,又不能放棄積極進取、事業有成;既希望自己感覺機敏,同時又要不失堅忍自若。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說:“是不是所有忙碌的人都不想體驗簡單生活呢?我想也許他們試過,但是他們發現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不同就放棄了嚐試。這種‘放棄’固然有愛慕虛榮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定勢在作怪。”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認為自己表現非常出色的時候,如果有人肯定你的行為,你會相當滿足;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說你做得並不好,你在沮喪的同時是不是也會隨之否定自己呢?人類具有一種先天性的趨同心理,即使是無聊的事,如果是大家一起去做也會顯得有意思許多。我們往往不怕自己錯了,隻是深深害怕隻有自己一個人錯了,也就是孤獨地錯。成千上萬人一起走向毀滅時,每個人不需要多大勇氣就可以走下去。希特勒站在他的士兵們麵前說“為我們的民族而戰”的時候,摩拳擦掌的人其實並不是勇士,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說“我不想去”,那麼他才是真的勇士再這需要不可估量的勇氣。

你自己的意見最可靠

美國成功學大師馬爾登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當政期間,我為他太太的一位朋友動過一次手術。羅斯福夫人邀請我到華盛頓的白宮去。我在那裏過了一夜,據說隔壁就是林肯總統曾經睡過的地方。我感到非常榮幸。豈止榮幸?簡直受寵若驚。那天夜裏我一直沒睡。我用白宮的文具紙張,寫信給我的母親、給我的朋友,甚至還給我的一些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