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你自己之外,絕對沒有一個人對你的命運操有最後的決定權。
你敬重父母、朋友,但是你最親密的友人是你自己。你要先和自己做朋友,要先敬重自己;在博得別人好感之前,先獲得自己好感,你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你的自我心像——對自己的好印象;不管是誰,都不能把它奪走。假如有人這樣做,那是他固執己見,想要讓你過他的生活,而非你自己的生活。
當然,你可以聆聽父母、朋友的忠告,可是在最後關頭,要自己決定想做什麼。隻要你想做的,是在自己能力、知識範圍之內,隻要你想做的不會損害他人,那麼,積極地向你的目標邁進,不要讓任何人使你在航程中轉向;因為你必須信任你的目標,你必須到達你的目的地。
你的目標和父母、朋友的目標是不相同的,你必須要做你覺得非做不可的事;那是你應該行使的權力。換句話說,要讓自信幫助你而非反對你。要選擇自己的事業,因為你相信它的發展。千萬不要選擇適應別人的事業,那是失敗和苦惱的開端。尊重他人堅守的原則,也就是尊重自己堅守的原則:你,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
不要讓別人影響你的熱情
劍橋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擊樂獨奏家伊芙琳·格蘭妮說:“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一定不要讓其他人的觀點阻擋我成為一名音樂家的熱情。”
她成長在蘇格蘭東北部的一個農場,從8歲時她就開始學習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音樂的熱情與日俱增。但不幸的是,她的聽力卻在漸漸地下降,醫生們斷定是由於難以康複的神經損傷造成的,而且斷定到12歲,她將徹底耳聾。可是,她對音樂的熱愛卻從未停止過。
她的目標是成為打擊樂獨奏家,雖然當時並沒有這麼一類音樂家。為了演奏,她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聆聽”其他人演奏的音樂。她隻穿著長襪演奏,這樣她就能通過她的身體和想象感覺到每個音符的震動,她幾乎用她所有的感官來感受著她的整個聲音世界。
她決心成為一名音樂家,而不是一名聾的音樂家,於是她向倫敦著名的皇家音樂學院提出了申請。
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一個聾學生提出過申請,所以一些老師反對接收她入學。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師,她順利地入了學,並在畢業時榮獲了學院的最高榮譽獎。
從那以後,她的目標就致力於成為第一位專職的打擊樂獨奏家,並且為打擊樂獨奏譜寫和改編了很多樂章,因為那時幾乎沒有專為打擊樂而譜寫的樂譜。
至今,她作為獨奏家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因為她很早就下了決心,不會僅僅由於醫生診斷她完全變聾而放棄追求,因為醫生的診斷並不意味著她的熱情和信心不會有結果。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經常用她的故事來鼓勵人們,他說:“不要被他人的論斷而束縛了自己前進的步伐。追隨你的熱情,追隨你的心靈,它們將帶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不受幹擾才能成為人上人
每一個人,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英雄人物,總有遭人批評的時刻。事實上,越成功的人,受到的批評就越多。隻有那些什麼都不做的人,才能免除別人的批評。
隻要你能以積極的心態去應付批評,遭人批評其實不成問題。丘吉爾在他的辦公室牆上,懸著一幅林肯的字,上麵是這麼說的:“我當竭盡所能,一往直前。如果結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所有反對我的聲浪都無關緊要。反之,如果我是錯的,就算天使信誓旦旦地說我是對的,也無濟於事。”
丘吉爾一生不知遭遇過多少批評,林肯更不用說了,在他一生之中,反對他的聲音幾乎無日無之。其實現在的一些公眾人物不也如此?
你聽過塞蒙·紐康這名字嗎?這個人出生於1835年,卒於1909年。在萊特兄弟首次飛行成功前一年半,他說了以下的“名言”:“想叫比空氣重的機器飛上天,不但不可能,而且毫不實用。”
你知道約翰·萊特福特嗎?他不但是個博士,而且當過英國劍橋大學副校長。在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這部名著前夕,他鄭重指出:“天與地,在公元前4000年10月23日上午9點誕生。”
你曉得狄奧尼西斯·拉多納博士嗎?他生於1793年,卒於1859年,曾任倫敦大學天文學教授。他的高見是:“在鐵軌上高速旅行根本不可能,乘客將不能呼吸,甚至將窒息而死。”
1786年,莫紮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初演,落幕後,拿波裏國王費迪南德四世,坦率地發表了感想:“莫紮特,你這個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國王不懂音樂,我們可以不苛責,但是美國波士頓的音樂評·論家菲力普·海爾,於1873年表示:“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要是不設法刪減,早晚會被淘汰。”
好吧,樂評家也不懂音樂,但是音樂家自己就懂音樂嗎?柴可夫斯基在他1886年10月9日的日記上說:“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這家夥毫無天分,眼看這樣平凡的自大狂被人尊為天才,真教我忍無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