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農民的社會化(2 / 3)

文化對農民社會化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麵:首先,從縱向來看,它規範著個體的成長。社會化是個體終身的課題,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社會化。根據哈維格斯在《人類發展》(1933年)一書中的介紹,他把人一生的社會化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並具體地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發展任務。這六個階段分別是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壯年初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通過文化來強化個體的角色意識。剛出生的嬰兒,從小就接受正規的、有目的的社會化教育,直至耄耋老人。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社會化內容,從幼年基本的生活技能、各種禮儀、為人處事的原則到生產技能、領導、組織等方麵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農村社會成員隻有經過這樣一個對現有文化的接納、依從的過程,才能適應鄉村生活,在農村社會中順利地成長並發揮主體的作用。其次,從橫向來看,它規定著個體的社會地位。農村社會成員通過持續的互動來維持農村社會的發展和延續,互動是農村社會成員存在的基本的方式。無論是私人之間的交往,還是作為農村社會公共生活的集體活動,都是互動。互動過程中遵守的角色的權利和義務、職責、期望以及互動的方式等都是由鄉村文化來規定的。尤其是被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社會成員的互動過程中的規定非常的嚴格,而受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農村社會,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規定與農村的各種關係網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農民的在鄉村社會的社會地位。

2.家庭。家庭是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第一課堂,是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尤其是在童年期。這是因為,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會化的關鍵時期;童年期兒童對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賴是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研究表明,個體的人格、個性、觀念、行為習慣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同時,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兒童感情的培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家庭的種族、階級、宗教、社會地位等社會特征和父母的經濟收入、教育程度、對待子女的態度、生活方式、價值標準、思想意識等對兒童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啟蒙老師。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家庭的教育和影響為個人一生的社會化奠定了基礎。

3.學校。學校也是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它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向農村社會成員係統地傳授社會規範、價值標準、生活技能、科學知識的社會化機構。當兒童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以後,學校的影響和教師的作用逐步上升到首要的位置,成為社會化最重要的社會環境而逐漸超過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影響。

學校的係統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各種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和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麵全麵發展,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意識,讓學生知道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懂得如何扮演各種角色,例如同學、朋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等社會角色。在課堂內外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使他們體驗到豐富的社會經驗。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也相當重要,“皮格馬列翁效應”(或稱期望效應)表明:教師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對成績的評價作為學校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自尊心和成就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帕森斯曾說:“學校是兒童經驗中的以成就為基礎的某種地位分化的第一個社會化代理機構。”此外,教師的人格魅力、學術成就、品行、治學態度等也影響了學生以後的生活態度和為人處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