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同輩群體。同輩群體是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同輩群體是指由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似、社會地位相近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又稱為夥伴群體。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社會活動的能力越來越強,並由於他們和同輩群體互動的機會和時間的增多,同輩群體對兒童的社會化影響也越來越大。M。米德認為,現代社會同輩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了傳統文化傳遞方式的地位。同輩群體的影響是通過長期的互動產生的。對於兒童來說,同輩群體的社會化與家庭和學校中接受的社會化是不一樣的。首先,同輩群體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組織。在這個群體中,地位是平等的,絲毫不會感到有壓力。其次,由於地位、年齡、興趣等相近,同伴之間的交流就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符號和方式。再次,同輩群體之間交流的內容與前兩者也不一樣,從而容易形成群體內的亞文化。這種亞文化比學校和家庭社會化的內容更容易讓青少年接受。同輩群體中形成的亞文化,一方麵通過個體自己的好奇、崇拜等而習得,如服飾的穿著打扮、某種專長等;另一方麵誦過同輩群體有目的灌輸而強化,比如一些不良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都可能通過同輩群體而習得。
5.大眾傳媒。在大眾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也是影響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一條途徑。大眾傳媒是指用來傳遞信息的各種手段,包括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戶外廣告、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生動、形象、迅速、準確的特點,使得它日益成為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在農村,影響最大的大眾傳媒工具是電視。隨著近幾年電視在農村普及率的提高,農村社會成員在電視機前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從新聞、輿論到各種電視劇、體育賽事。通過電視,農村社會成員在得到娛樂消遣、學習各種知識的同時,也從中學會了各種角色的扮演,一些社會規範和價值標準內化到了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其次是廣播和各種報紙、雜誌。在電視普及之前,廣播是農村社會成員獲得外界信息的一個非常有效又經濟的工具。現在,在許多農村還能見得到集體時期的廣播。而且,有不少的農村地區用廣播來及時的傳遞各種政府的文件和通知。農民不能每家每戶都訂報紙,但是,每個村(自然村)還是可以訂上幾份,依經濟發展水平而定。有的是用來傳遞各種農用科技信息,有的是用來掃盲。電話和互聯網作為農村新的傳媒工具,它們將逐漸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外界信息可以更加便捷的為農民所獲得。
除此之外,農村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途徑還有社會流動,即我們所說的“民工潮”。這裏的流動主要是指地理位置和結構性的流動,即農民進入城鎮和城市中從事新的職業。農民在不同於鄉村的環境中接觸到新的事物,得以不斷的更新自己的觀念和思想,同時也學會了新的生存方式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