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然人要轉化成一個社會人,必須經過社會化的過程。作為農村社會主體的農民,也隻有經由社會化這一過程,才能適應農村的生活。隻有經過充分社會化的合格的農民,才能推動農村的發展。那麼,什麼是社會化呢?如何才能培養合格的農民呢?
(一)農民的社會化
社會化一詞目前在一般社會生活中廣為使用,對其概念的解釋各種各樣。最早使用“社會化”一詞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他在題為《社會學的問題》一書中首先用“社會化”這一概念來形容群體的形成過程。社會化過程的實質是個體反映社會現實的過程,從心理學來看,就是社會現實內化的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個性化的過程。
在國外,人們喜歡把兩、三歲以下小孩親切的稱為“animal”,即動物,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有經過正式的社會化,還不具有充分的社會屬性。所以,台灣學者龍冠海認為:“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傳授其文化或生活模式與團體價值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將新生嬰兒塑造成一個社會分子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社會化就是將“生物人”轉化成“社會人”的過程。我國大百科全書是這樣定義社會化的:社會化是指“個人憑借其生理特點(主要是神經係統尤其是腦)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獲得符合特定社會要求的知識、技能、習慣、價值觀、態度、理想和行為模式,成為具有獨特人格的社會成員並履行其社會職責的過程。”其實,社會化不僅包括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全部內容,而且還包括個人成年之後與社會之間發生的教化、內化與調試過程。社會化是個體從出生到死亡一直持續的動態、複雜的過程。
農民的社會化與一般的社會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是一般社會化在農村的具體體現。因為,農民是農村社會的產物,是社會塑造、教化的結果。因此,農民社會化是指農村社會成員在農村社會實踐中,按照農村社會文化的要求,將一個自然人轉化成一個能夠適應農村社會環境,參與農村社會活動的社會人的過程。經由這一過程,農民的個性得以形成,同時農村社會得以維持和延續。因為在農民的社會化過程中,客觀上農民會對其生存的社會起一定的作用。
(二)影響農民社會化的因素
影響人的社會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個體的生理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經係統,尤其是大腦。生理條件是人的社會化的自然條件、受遺傳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是較難改變的。社會因素主要是指個體成長的社會環境,對於農村社會成員而言,最重要的社會因素是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傳媒。
1.文化。文化是農民社會化的內容。在這裏,文化主要是指鄉村文化。廣義上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創造並賦予意義的全部製品,或者說是有形的器物,如汽車、建築物、電腦、桌子、衣物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抽象的人類智慧的結晶,如語言、規範、習俗、技術、製度等。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鄉村文化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鄉村形成的包括與農民、農村生產、生活相關的農業文明在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農民的社會化主要是受鄉村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包括在學校接受的係統的基礎教育文化和大眾傳媒以及通過農民的流動習得的現代文明。當然,在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在農業文明不斷的受到城市文明的衝擊的今天,這種文化逐漸表現出兩者的融合。因此,作為農民社會化內容的文化越來越不局限於農業文明這個亞文化,而是具有更廣泛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