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的含義及其特征(3 / 3)

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說:“鄉村中一向苦戰奮鬥的主要力量是貧農……這個貧農大眾,總共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他們是農村中的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是革命的主體力量。”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又說:“中國革命實際上是農民革命,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誰贏得農民,誰就贏得了革命的勝利。”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農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在整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僅僅華北就有100萬人,東北有160萬農民子弟參軍,到革命的第一線去戰鬥。1946-1948年山東省有580萬農民,冀中有480萬農民隨軍出征,抬但架……。中國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黨把農民問題作為基本問題來對待是正確的。

(二)農業集體化時期農民是新中國建設的支柱力量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領導農民進行了土地改革,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仍然把農民問題作為基本的問題來抓。毛澤東同誌在20世紀50年代指出:我國有五億農民,農民的情況如何,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係極大。怎樣把一個經曆了百年憂患而經濟接近崩潰的農業大國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國,是擺在當時全國人民麵前的一個十分嚴肅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當時經濟工作剛剛恢複,又遭到帝國主義的封鎖。客觀現實決定了我國的農業不僅要為幾億人提供糧食,為輕工業提供原料,而且述要為工業化提供積累。在這樣嚴酷的條件下,我們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並通過計劃價格收購農副產品。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從農民那裏提取部分原始積累,作為啟動工業化的初始資本。

在計劃經濟時代,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是通過統購統銷和集體化來實現的,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力量。據統計,1954-1984年的30年間,農民通過工農業產品的不等價交換給國家積累了6000億元以上,試想如果沒有當時農業的支持,我國的工業基礎如何建立?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國農民受一係列錯誤政策的影響,自留地、家庭副業、個體手工勞動被作為“資本主義的尾巴”取消了,廣大農民被排斥在工業化和現代化之外,延緩了農村的發展,限製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室許多農民還處在貧困狀態。

(三)轉型時期農民是市場經濟的先導力量和改革的推動力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問題仍然是最基本的問題。這同樣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建設任務與目標和農民在現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所決定的。

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發展還很不平衡,沿海有些地區很先進,甚至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而在內地的大部分地區還使用兩千年前的勞動工具進行生產。一方麵,我國有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麵,科技素質低下的農民又不能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使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閣。農村仍然是貧困和落後的地區。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和農民素質的題高是不可想像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的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曆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曆史階段;是由地區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曆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體製的曆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曆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這樣的曆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要究成這一係列的轉變,農業仍然是基礎,農民問題仍然是基本問題。這不僅因為農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也因為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其次,從生產力發展的潛力看,我國農民具有巨大的生產潛力。同革命戰爭時期一樣,要實現在本世紀中葉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離開了廣大農民是不行的。我們知道,生產力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掌握了一定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二是同科學技術相結合,以生產工具為主的生產資料;三是勞動對象。在這三個要素中,勞動者是第一位的,如果中國的農民能夠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相結合,將會爆發多麼大的生產力呢?正是廣大農民尚處在落後的境地,他們迫切需要物質和文化的改善,就像他們在舊社會需要解放一樣。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挖掘和開發人力資源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措施。

再從我們麵臨的問題來看,人口與計劃生育問題、土地問題、勞動力流動問題、貧困問題、環境問題、城鎮化問題、幹群關係問題等等,重點和難點也在農村。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地解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可以說,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中國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中國革命的成功,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走的也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中國農民的一係列創造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並不斷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2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民思變開始的,首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僅啟動了中國的農村改革,也為城市改革注入了活力;其次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支撐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河山”,其運行機製也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億萬農民創造的村民自治不僅使農村村委會的選舉成為現實,也大大加快了中國民主建設的進程……。

(四)迎接WTO挑戰的主力軍

21世紀的農民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迎接WTO挑戰的主力軍。中國的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業、農村整體現代化的實現,就不可能有中國的現代化的實現。中國成功地加入WTO,既有機遇,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中國要想繼續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成為世界強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非常關鍵的。沒有農業的支持,我國必然會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受挫。作為弱勢產業的我國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的先鋒和主力軍是農民。農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體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