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農民的含義及其特征(2 / 3)

1.數量多,流動性大。我們通常說我國有九億農民,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99年底戶籍身份意義上的農民數量為8.7017億。其中有7.97億農民住在農村,占鄉村人口總數的88.4%。另外1.05億農業戶口的入住在城鎮。7.97億人中,鄉村勞動力有4.6896億人,而真正從事農、林、牧、副、漁生產的農民有3.29億,從事鄉村工業的有3953萬人,從事建築業的有2531.9萬人,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的有1115.8萬人,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的有1584.6萬人,其他非農業的勞動者有4799.3萬人。農業勞動者占農村總勞動力的70%。也就是說有30%的農村勞動力流向了非農業領域,他們與70%的農業勞動力中的剩餘勞動力構成了龐大的流動大軍。農民的大規模流動不僅改善了農村社會心理環境,也為中國創造了充滿活力的勞動力市場,而且衝擊了舊的城鄉分割、區域封閉的社會經濟管理體製。幾千萬農民的流動,實際上是幾億農民的一種選擇,代表了一種無法阻擋的巨大的曆史力量,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2.農村職業分化簡單,但農民構成複雜。農村居民是農副產品的主要生產者和提供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簡單的手工勞動為主,就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村居民之間在勞動、生活等方麵差異很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今天的農村開始出現了職業的分化。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大約有1.2億農村居民轉移出來成為比較穩定的鄉鎮企業職工。大約在3000萬人分化出來搞多種經營,他們養豬、養雞、種菇、養蟹蝦等,出現了各類專業戶。在農業內部出現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但農村杜區內部的就業結構仍然是簡單的,職業的分化也是初步的,除少數發達地區外,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還處在單一的傳統農業階段。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中國這個最大的群體中,差異也是十分顯著的,受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許多農民離開了傳統農業去從事其他利潤較高的行業,農民的社會角色出現了分化。而經濟效益的差異又導致了農民社會地位的分化。因此,現在的農民再也不是一個單一角色的階層,而是成為了一個多元的群體。在農民群體中既分化出了中國最富裕的群體,同時也存在中國最貧困的群體。盡管他們都有農民戶口,都居住在農村,但他們從事的勞動卻是千差萬別的。有農業勞動者、農民工,也有鄉村集體企業管理者、個體或合夥工商勞動者和經營者、還有私營企業勞動者、鄉村幹部、教育、科技、醫療衛生和文化藝術工作者等。

3.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綜合素質還比較低。隨著我國農村的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和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們的生存環境不斷得到改善,農村居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也不斷地提高,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民的綜合素質還比較低。

首先,在農民群體內部仍然存在一個龐大的文盲、半文盲階層。在近9億農村居民中,文盲、半文盲達2億多。目前農村中15~40歲的青壯年文盲有7200,農村每年增加的新文盲近200萬。小學教育在農村雖然已經基本上得到了普及,但農村學齡兒童的失學率比城市高。據專家估計,每10個農村兒童中,有9人在讀書,6個讀完了小學,真正達到合格的隻有3個。如果我們將初中以上文化素質作為高層次,小學作為中層次,文盲、半文盲為低層次,那麼目前農村勞動人口高、中、低三個層次的比例是3:4:3.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農業勞動力中,大學、高中和初中的比例就分別達到了5.8%、74.8%和19.4%,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是與農民的文化水平分不開的。

其次,科技素質較低。有些農民盡管不是文盲,但卻是科盲,缺乏現代農業科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湖南懷化市為例,全市各種能工巧匠、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隻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8%,據對367戶農民的抽樣調查表明,多少能掌握一些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隻占20%,基本上沿用傳統技術進行生產的占57%,連傳統技術都不懂,生產能力低下的占23%。

4.農民觀念中的現代化成分增加了,但傳統觀念仍然普遍存在。農民的價值觀念(包括是非觀、榮譽觀、金錢觀、婚育觀、擇業觀、娛樂觀等)受市場經濟的衝擊正在發生變化。創新與進取的精神、時間與效率觀念、競爭與風險意識等在一些農民身上得到了體現。但具有高素質、開拓型的現代農民還是極少數。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縛著廣大的農民。封閉保守的意識、安於現狀的守常觀念、依賴心理和宿命觀、宗派思想和家族觀念等在相當的範圍內存在著。許多研究者在談到貧困和市場發展時都涉及到農民的觀念問題,農民能否擺脫貧困,能否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除了受政策、機製的影響外,主要受農民自身素質特別是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

二、中國農民的曆史地位

當世界上發達國家正在度過現代工業經濟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時候,我們仍然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我國還是一個農民大國。當我們自豪地向世界宣稱:我們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同時也應該憂慮:我們是以世界上40%的農民為世界上10%的非農民提供糧食。中國最大群體,生活在最廣袤的土地上,從事著最艱辛的勞動,為社會提供著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同時還肩負著最沉重的社會重負。中國農民既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主體,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基石。如果說“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這句話是真理,就在於它揭示了過去數千年中,是農民用他們的勞動創造了曆史;在過去數百年中,農民用他們的武器推動了曆史;在過去數十年中,農民用他們的創造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農民作為一個群體,在中國曆史上發揮著任何其他群體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新中國成立前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依靠力量

中國的革命史實際上是一部農民的革命曆史。且不說曆代的農民起義,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史,也是依靠廣大農民來完成的。中國走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就是以農村為根據地,依靠農民、農村來發展革命的力量。在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農民問題是革命的基本問題。這是毛澤東同誌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來並在實踐中予以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分析了當時中國國情,首先認識到了農民的偉大力量。他說,農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國革命如不依靠農民群眾,就將一事無成。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是工人階級最偉大和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階級身受三大敵人的剝削和壓迫,最同情革命和支持革命。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了農民的利益,製定和堅決執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綱領,因此獲得了最廣大農民的支持。現在我們明白了,如果當時我們黨不能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不懂得在革命過程中解決農民的切身問題,那麼就不能動員占人口80%的農民投身革命,當然革命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農民問題成為革命過程中的基本問題,是由當時社會的性質、革命對象、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等因素共同決定的。中國因經濟落後,隻有200萬的產業工人,分布在鐵路、礦山、海運、紡織、造船等行業中。他們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先進的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但由於人數太少,不可能單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推翻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