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子養生之道(1 / 2)

老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他對養生,特別是養生哲學,提出了不少寶貴的見解,對後世醫學、養生學、哲學、氣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養生哲學後來被中國道家養生派幾乎全部繼承了下來,並將其奉為道教的開山鼻祖。

老子的思想,包括養生哲學,都記錄在《老子》一書中,深為後世養生家、道家所重視。在1973年長沙漢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老子》的兩種抄本。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人死後還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見古人是多麼推崇他。

老子的養生哲學有哪些內容?古人雖然做了不少研究,但近代研究得還不多,且看法不一。大致說來,老子的養生哲學有以下幾個方麵——

清心寡欲

養生家曆來認為,要健康長壽,除了身體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養生家高濂說:“夫人隻知養形,不知養神,隻知愛身,不知愛神,殊不知形者載神之車也,神去人即死,車敗馬即奔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人們隻知道保養身體,不知道保養精神,隻知道愛護身體,不知道愛護精神,殊不知身體好象載有精神的車一樣,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車若是壞了,馬也跑了。由此看來,要健康長壽,既要講究飲食、睡眠、生活環境等物質條件,也要重視人的思想和情緒等精神條件,兩者缺一不可。老子對精神條件闡述極詳、極深。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人若是見什麼就想要什麼,那就要“罪”、“禍”臨頭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又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的意思是,虛榮和生命,哪個更親切?生命和財產,哪個更重要?獲得和喪失,哪個更有害?因此,過分貪愛,必造成更大的破費,貯藏得愈多,也必然損耗得愈多。這句話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麼,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貪得無厭必然會使人身心精力消耗過度,從而有損健康。

老子一再強調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單純,內心淳樸,減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說要“不貴難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為而不爭”,即做什麼事都不要和別人爭奪,以免造成精神緊張,危害身體。

老子的這個養生哲學,在今天看來,也頗有幾分道理。例如,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裏,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重要。

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自己才不受損失。

不這樣做會怎麼樣呢?他說“強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強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說“致數與,不與”,意即追求過多的榮譽反而沒有榮譽了。所以,他認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麼高貴的美玉,也不做下賤的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