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養生學說,二千多年來一直被曆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今天看來,對於現代人,尤其是老年人,這些養生觀點仍然是有價值的。
靜以養生
老子在闡述其政治、哲學見解的同時,也非常豐富、細微、深刻地描述了做靜功(即坐禪或靜坐)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做靜功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哲學觀點,並希望用以治國安民。
例如,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複,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養生家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練功訣竅。
我們都知道,靜功練得好,會使人舒適無比,妙不可言,美不勝收。這種感覺非一般不練靜功者所能體會到,而老子體會到了。不僅體會到了,還寫成文字留傳下來,堪稱難得。例如,他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句話的意思是,“道”這個東西,沒有固定的形體,它是那樣的恍惚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深遠冥昧啊,深遠冥昧中卻涵有極細微的精氣,這極細微的精氣最具體,最真實。他把練功入靜後的美妙感覺,描述得無以複加。
他又說:“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的大意是人經常可以從無形處看到萬物的微妙,經常從有形處看到萬物的終極,這兩者(有形和無形)各不同,實出一源,都很深遠,極遠極深,它是一切微妙的總門。可是,怎樣才能觀察到這些奧妙呢?他認為,隻有“專氣致柔”(專心守氣,致力柔鬆)和“滌除玄覽”(消除雜念,深入靜觀),才能做到。用氣功的術語來說,就是意守丹田,靜到妙處,想著丹田可以看其微妙,不想丹田可以看到其終極,千變萬化,玄妙莫測。這正是靜功入靜的寫照。可以設想,老子若非練靜功深有體會,他是描繪不出這樣細微的。
老子不僅對靜功深有體會,而且也提出了一套練靜功的方法。例如,他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意思是若從氣功或靜功角度來理解,即為消除雜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強健筋骨,當然,老子要把這種主張推廣到治國治民,讓人人都如此(“常使民無知無欲”),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做靜功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曆來為修煉者所重視。
怎樣才能入靜?老子指出要“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意即要塞住知識的穴竅,關上知識的大門,不露鋒芒,超脫糾紛,以便入靜。這可說是中國氣功消除雜念、引導入靜最古老的訣竅。
綜合上述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複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曆代養生家甚至道家、儒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樸子、孫思邀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遊等大文學家等都曾堅持練靜功,而且在這方麵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