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案午睡:上班族通常起得很早,到了中午都願意打個盹,一般人會選擇伏案午睡。但通常伏案午睡後會出現暫時性的視力模糊,原因就在於眼球受到了壓迫,引起角膜變形、弧度改變等。倘若每天都如此壓迫眼球,就會造成眼壓過高,長此以往視力必然會受到損害。
睡前不洗臉:有時候加班晚了,或者晚上有應酬,回家已經很晚了,有的女士在睡前就不好好洗臉,甚至幹脆就不洗臉,這樣就會有化妝品殘留在臉上。那些留在臉上的化妝品如果不及時洗掉,會引起粉刺和針眼之類的炎症,還能使眼睛發炎,引起皮膚過敏反應。
睡前不刷牙:睡前刷牙比起床後刷牙更重要,這是因為遺留在口腔中和牙齒上的細菌、殘留物在夜裏對牙齒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如果總是睡前不刷牙,會引起齲齒、牙齦炎等疾病。
睡懶覺:睡懶覺會使大腦皮層受到抑製的時間過長,天長日久,能引起一定程度人為的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擾亂機體的生物節律,使人懶散,產生惰性,同時對肌肉、關節和泌尿係統也不利。另外,血液循環不暢,全身的營養輸送不及時,還會影響新陳代謝。夜間關閉門窗睡覺,早晨室內空氣混濁,戀床很容易造成感冒、咳嗽等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生。
生活過度緊張:從事腦力勞動和陷於商戰的一些人,他們的生命機器整日在超負荷的狀態下運轉,他們競爭欲極強,在生理和心理方麵均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過度的腦力和體力勞動後,隨之而來的是抗疲勞和防病能力的減弱,進而可能引發多種身體和心理疾病。
不健康的行為方式
不健康的行為習慣不僅會損害生理健康,還會影響心理健康。而在日常生活中,你應該注意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因素對不健康行為習慣的影響。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健康的行為方式。例如,長期過度的工作,伴隨而來的往往是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缺乏鍛煉乃至身體垮掉;抽煙成癖容易傷害人的肺和心髒,嗜酒如命容易傷害人的神經係統,導致肝功能下降;吸毒成癮常會引起人感覺、注意、創造等能力的下降,還會危及人的呼吸、消化以及心髒的功能,更容易導致慢性中毒、病菌感染、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飽食終日或者為減肥而忍饑受餓,這種習慣也是對人不利的,會損壞身體的正常功能。
另外還有很多不健康的行為習慣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將同伴的玩具拿回家來,或是偷出爸爸衣兜裏的零錢去買零食吃,如果說這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當他長成翩翩少年仍然去商店偷蘋果或別的東西,那就是不正常的了。
一個在責罵和嘲笑聲中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一種對所有他討厭的人都進行攻擊的乖戾習慣。成年以後,他很可能因毀壞他人財產、縱火、恐嚇、虐待或謀殺罪而鋃鐺入獄。積習已久的習慣很難一時改變。偷竊成性的人會偷他所見到的任何東西,盡管他可能根本不知道摩托車怎麼駕駛,機器如何使用。
習慣會導致人的失敗,這種說法也許會令你感到驚奇,甚至不願相信。其實,這並不奇怪。有些孩子在家中從不幹家務,父母也以“他得做作業”、“孩子愛玩本來就是天性嘛”等理由去原諒他們。有些孩子,父母讓他洗碗,他會給你打碎幾個;叫他拖地,就給你潑得滿屋是水……他們以這些小聰明迫使父母下次不再讓他們幹活。上述這類孩子,會養成逃避勞動的習慣。
有些孩子害怕讀書,老師上課提問時他隻會搖頭,往往遭到老師和父母的批評甚至打罵,實際上,聰明的父母和老師這時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上課時集中思想,給他們布置一些簡短的作業,並督促他們去完成。教師和家長應該懂得,隻有培養他們勤奮的習慣,才能替代他們原有的自我放縱。
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受到懲罰,或者他本可以自己幹的諸如穿衣、吃飯等事,大人都替他幹了,他會自感窩囊,自感不能做好任何事情。如果父母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完成分內的事情,並給予表揚和支持,不僅會讓孩子感到有成就感,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8種不良的生活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高級顧問最近提出18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看看你有幾條?
1.吸煙,尤其是每天吸20支以上者,患慢性病的危險迅速增長。
2.飲食習慣不衛生,吸收過多的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導致肥胖、高血脂等症。
3.過量飲酒。
4.缺乏運動,導致心肺耐力下降,肌肉強度減弱和肌肉平均脂肪量增加。
5.超負荷運轉,工作過度勞累,長期開夜車而又缺乏休息。
6.慢性煩惱情緒,焦慮、憂鬱,神經緊張,人際關係不和,造成慢性疲勞,精力衰竭。
7.司機飲酒。
8.食物與飲水不潔,造成疾病感染。
9.對某些藥物有依賴或藥物成癮。
10.對有毒廢物不處理。
11.失眠,或睡眠少於7個小時。據統計,大多數失眠者易出現心絞痛症狀。
12.醫療服務不方便,醫院離住地或工作地遠。
13.不遵醫囑服藥,例如高血壓患者不按時服藥。
14.膳食結構不合理,多鹽、多糖或多吃加工類食品。
15.家庭或婚姻生活不和諧。
16.縱欲。
17.社會行業適應不良,例如易暴怒的衝動行為。
18.迷信行為,賭博行為。
以上18項均屬有害健康的行為和方式,將使人們尤其是中年人患上心髒病、腦血管病、高血壓、胃病、腎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以及出現精神障礙、自殺、凶殺等等。據統計,發達國家每年約70%~80%的死亡原因是慢性病,而發展中國家也達到40%~50%。中國每年約有1000萬人死於上述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的慢性疾病。科學家指出,隻要對上述行為和生活方式稍加幹預,就可以大大受益。為了你的健康,請盡快改變上述生活方式。
快節奏的生活是否讓你無法麵對?
“快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社會的先進與文明,但也給現代社會的人們帶來了相應的苦惱。長期處在“快節奏”中的人,大腦的活動也就經常處於連續的、快速的狀態中。於是,就出現了一係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狀。想想看,你是否能泰然自若地因應快節奏的生活?
“快節奏綜合征”
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人在應接不暇的生活與工作麵前,身心得不到應有的休息和複原,精神壓力過大,從而產生種種不適症狀,使身心處於亞健康狀態。醫學心理學上把因生活與工作的“快節奏”而引起一係列的心理不適或精神障礙,稱為“快節奏綜合征”。
“快節奏綜合征”會使人產生一係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適。當然,這種生理上的不適並不表示身體存在著某些器質性疾病,而是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出現類似於“神經症”之類的症狀,如神經性頭痛、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女性月經不調、男性陽痿及早泄等等。神經係統功能失調還會影響機體內在的功能,這就會出現醫學心理學上稱之為心身疾病的一類病症,如原發性高血壓病、支氣管哮喘、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多尿症、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偏頭痛等。
在北京某醫院工作的護士王女士一天的作息時間表是:“早上6:30起床,7:00吃早飯,7:30送兒子上學,8:00上班,上午查房、做治療,一忙到12:00下班,接兒子回家做飯,1:00吃完飯休息一會兒,1:30送兒子上學,2:00上班,下午又是一通忙,傍晚6:00接上兒子回家,7:00吃飯,8:00輔導兒子功課,9:00洗漱後讓兒子上床睡覺,10:00自己上床睡覺。”王女士說,她既想把家管好又想把工作幹好,每天感覺除了緊張還是緊張,心總是提著,直到一天過完,兒子上床睡覺了,心才算落下來,可又會時常出現自己躺在床上卻難以入睡的情況。王女士還說,最近她總感覺沒精神,時常出現莫名其妙的頭痛,記憶力似乎也不如以前了,為病人做治療時很怕出差錯,常常檢查好幾遍還不放心,她越來越覺得身心疲憊,害怕有一天她會撐不下去。
在現代社會中這樣的人有很多,“快節奏”對現代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對白領女性危害更大。據一項調查顯示,在三十多歲的白領女性中,有27%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隱性更年期現象。這意味著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使得這些白領早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