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此以往也不行,還得另想轍。
最後大家想出來一個方法:輪流分粥。
一周七天,每人值日一天。雖然自己值日這一天存在為自己多分粥的可能,但是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不像抓鬮那樣沒有規律。這樣看起來似乎更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仍然是隻有一天能吃飽,甚至還有剩餘,而剩下的六天就不好過了,都要在饑餓中艱難度日。大家認為這種辦法造成了資源浪費,也不好。
怎麼辦?就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嗎?
日子在不斷爭吵和饑餓中悄悄地溜走,廟裏的生活依然沒有什麼起色。
後來,一個進京趕考的秀才路過這裏,在寺廟裏借宿了一晚,見識了七個和尚分粥的過程,他向大家了解了一下寺廟分粥製度的演變過程,最後給他們來了一個製度創新: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大家還是輪流分粥,每人值日一天,但是和以往不同的是,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選完畢之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
這個製度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驚奇地發現,在這個製度下,七隻碗裏的粥每次都一樣多,精確得就像用天平稱量過了一樣。
為什麼呢?
因為每一個分粥的人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那一碗,每次分粥都做到兢兢業業,把粥分得盡量平均些,如果出現了最少的一碗,那一碗就必然是分粥人的!
這項製度既有效率,又公平,大家吃飽了肚子,精神狀態也好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大家對這個秀才佩服得五體投地:多少年了,大家打打鬧鬧,一直也沒找到一個好的辦法來解決分粥問題,結果秀才支了一招,爭吵了多少年的事情就這麼輕鬆而簡單地解決了。
和尚們都豎起拇指:好的製度渾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操作起來簡捷而高效,真是令人歎服。
寓言啟示
好製度比好領導更重要。
科技需要創新,製度也需要創新。
如何節能、高質、高效地創造財富是一回事,如何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財富是另外一回事。
需求創造供給,製度也一樣。人們對創新製度的需求促進了社會對創新製度的供給。社會在這種輪回中不斷前進,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