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愚公移山(1 / 1)

《列子·湯問》裏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

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裏,高達幾萬丈,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麵,河陽的北麵。

山北有一位老人,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正對著這兩座大山。苦於大山的重重阻隔,出入的道路迂回曲折,於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用盡一切力量搬掉眼前這兩座大山,開出一條大路,直通冀州南部和漢水的南岸,你們說行嗎?”

全家人七嘴八舌都表示讚同。隻有他的妻子提出疑問:“就憑你這點兒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麼樣呢?再說了,挖出來的那些石頭和泥土又往哪裏扔呢?”

家人你一言我一嘴地說:“可以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麵去。”

於是,愚公決定移山,他率領著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再用簸箕和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邊去。他們的鄰居是京城氏的遺孀,她有一個遺腹子,剛剛換牙,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從寒冬到炎夏,他們隻能往返一次。

黃河邊上住著的一個老頭,人稱智叟。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你簡直傻得太沒邊了!就憑你這把年紀,這點兒力氣,要拔掉山上的一棵樹都不容易辦到,又怎麼能搬掉這麼多的山石土塊呢?”

愚公長歎了一口氣,說:“我看你也太頑固了,簡直不明事理,竟然連那寡婦的小孩都不如!我雖然會死去,可是我還有兒子呢!兒子又生兒子,兒子的兒子又生兒子……這樣下去,子子孫孫是不會斷絕的呀!而這兩座山再也不會增高了,還怕挖不平嗎?”

智叟聽了,無言以對。

山神聽到了愚公的這些話,擔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被愚公移山的誠意所感動,就派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山放在朔東,一座山放在雍南。從此以後,冀州和漢水的南麵,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寓言啟示

愚公的選擇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總比布利丹毛驢要好,因為愚公畢竟是有所作為的。常言道: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

我們在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能比不上愚公麵前的大山,關鍵是如何動員各種力量,解決這些困難。

選擇最笨的辦法,常常比投機取巧更有效。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隻有精誠團結的團隊,才可能扳倒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才能感動市場裏的上帝——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