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和蘇生合謀盜竊了一艘遊艇,後來兩人被抓。在破案過程中,警方對他們進行了隔離審訊。開始兩個人都矢口否認自己的盜竊行為,後來警方向他們交代了政策:如果主動坦白自己的罪行,則坦白的一方被釋放;如果拒不坦白自己的罪行,而被同夥檢舉出來,就要被判十年;如果兩個人都坦白了自己的罪行,那麼兩個人都被判五年。
劉剛和蘇生都麵臨著兩種選擇:抵賴或者坦白。
如果他們不是處於被隔離的狀態,他們就可以建立一個攻守同盟,大家都拒不承認,抵賴到底,這樣兩個人合作的結果是都被判一年,對兩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結果。
但是兩個人處於被隔離的狀態,每個人都擔心對方檢舉出自己的罪行。他們考慮最多的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理性經濟人從利己目的出發的唯一選擇。
劉剛想:如果蘇生招了,我不招,他將被釋放,我將被判十年;如果我招了,蘇生不招,我將被釋放,而他將被判十年;如果我招了,他也招了,那也要比他招了,我不招的結果要好……
蘇生想的和劉剛想的一樣。所以兩人最終都作出了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坦白。於是,他們兩個最終都被判五年。
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
寓言啟示
每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所作出的理性選擇、最佳選擇,整體獲得的結果有時並不是最優解。而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這種結果又常常是唯一的結果。
當談判雙方采取不合作態度的時候,雙方首先想到的是利己,但是最後不僅沒有獲得利己的結果,還損害了對方的利益;如果雙方選擇合作,情況就截然不同了,雙方不僅都獲得了利己的結果,還實現了利他。
很多時候,合作比不合作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