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提高農民的參與能力(2 / 3)

第一,參與者自我介紹並表達對參與式培訓的期望,由此了解參與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其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對培訓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當參與者的期望太高或太一般化時,需要及時將其引導到培訓班所預定的目標上來,對某些和培訓班不一致的需求,將在培訓過程中予以具體的考慮。

第二,介紹參與農村土地管理相關培訓班的目標、內容、程序和方法,使參與者能初步形成對將要參與的農村土地管理培訓活動的一種整體印象,增加培訓各相關活動的透明度,並征求參與者的補充意見。

第三,對培訓中傳授的方法所涉及的農村土地管理中的政策和法律等問題進行介紹,旨在提供一種背景信息,解決“為什麼”(Why)的問題。

第四,對有關公眾參與土地管理的工作方法和工具進行簡單的操作演示,告訴參與者“是什麼”(What)。

第五,讓參與者分小組練習,通過練習使他們自己逐步體會“怎樣做”(How),同時針對某些具體問題予以及時的個別指導。

第六,通過實地操作,創造一種實戰演練的氛圍,將時間(When)和具體的社區(Where)與前述的Why、What、Who和How有機地關聯在一起。為此,需要事先作一個詳細的參與農村土地管理相關事項的具體計劃,並明確小組人員的分工與合作。

第七,經過操作實踐,參與者按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務,並對具體的方法有了切身的體驗後,可通過展示活動讓參與者體會到一種成就感。這不僅是對培訓效果的一種檢驗手段,同時也可給大家提供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在認識上不斷深化的機會。

為了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農村土地管理中的“參與式培訓”需要根據參與者的需求及相互間關係融洽的程度,對培訓的內容、時間、程序等做出相應的設計,並隨時予以必要的調整。

參與式培訓包括知識的傳遞,也包括知識的轉化和結合當地實際實現某種創新。培訓者在作為技術、知識、信息發送者的同時,也是來自農民的技術、知識、信息的接受者。每一個被培訓者不僅是技術、知識、信息被動的受體,更重要的也是技術、知識、信息的新的傳播源,包括傳播其在生產實踐中已有的豐富經驗。因此,除了采用參與式培訓提升公眾參與能力外,在培訓過程中還應對不同群體培訓有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參與培訓內容。

對農民的參與式培訓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問題導向。圍繞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展開調查和尋求解決問題方法而組織的培訓活動。體現由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的轉移。有助於思維訓練和理解理論的裎意義。

(2)平等討論(包括引導式討論和開放式討論)。參與討論是參與式培訓的主要活動方式。其效果依賴於培訓者和參與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培訓者不僅要創造爭論與辯論的氛圍而且總結歸納十分關鍵。

(3)可操作性的程序。參與式培訓包含了豐富的程序性知識與方法,如何提出問題,怎樣開展平等的討論,教師的角色如何定位等都體現在程序中。每個參與者都要求掌握參與式活動的程序,不僅能恰當地參與,還能夠主持討論、學會歸納和總結等。

(4)恰當使用參與式工具是必需的。

(5)實踐指導。參與式培訓不是單純的傳授技能,而是和參與討論相結合的實踐指導。通過參與活動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或途徑,參與者將會有極大的成就感,從而有效提高參與能力。

6.2.2 提高農民的組織化參與程度

我國農民習慣“接受”上級“領導”,在現實生活中參與議事的機會少之又少,加之本身的參與能力和議事能力較低,盡管許多農民很想表達自己意見,但卻無法準確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茶壺裏煮餃子”的情形時有發生。村民在參與士地管理過程中,因參與缺乏組織平台等原因,經常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一言堂,有些村組幹部愛講話,輪到自己發言就滔滔不絕講個沒完,講完之後又使得其他群眾迫於領導的壓力而不得不順從他們的意見;二是野蠻爭論,有些村民對於可能影響自己利益的決策事項不顧一切堅決反對,不能站在其他村民的立場上“換位思考”,有時候還會抓住別人說話中的漏洞不放,甚至采取非理性的行為幹擾決策。這些情形既是村民自身缺乏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的表現,也與缺乏組織有關。提高農民的組織化參與程度是克服農民的“原子化”狀態,提高農民參與能力的重要組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