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性與感性同步
古箏是感知的藝術、審美的藝術、傳情的藝術,要想達到完美的境界,就要使其理性與感性同步,就是說古箏教學既要講授音樂理論和古箏的彈奏理論,又要講對古箏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表現力。我們教學中的順序是先講基本樂理的彈奏技巧,再講曲目所表達的內容,最後應用到音樂實踐上。對學員要求做到,學過的曲目要會背、會讀、會彈,最終達到完全理解,正確演奏。我們的基本要求是:無論是一首什麼曲目,除了盡可能地準確地彈奏外,還要盡可能地調動自己更多的藝術和情感豐富演奏,以神帶心,以心帶情,以情帶聲,以聲帶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又有要“繞梁三日”之餘韻。做到雅俗共賞,既有熟練的技巧,又有豐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和感性同步。
學古箏不是要說如何去學習彈奏古箏,而是在談談學習中古箏在全麵提升素質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為音樂的學習可以潛移默化地使人增強對美的感受能力,能促進增強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人際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裏控製的能力,如果學習樂器,還可以因為手指動作的反複訓練,而提高動作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由於古箏的弦長、形狀、木結構,大共鳴箱等器製決定了它發音典雅柔和,悅耳動聽。所以在演奏古箏時,左右手手指勾、踢、托、劈、抹、挑等富有彈性的撥弦和左手揉、按、滑音間等變化無窮的按弦動作,同樣可達到學習其它樂器所能產生的智力開發效果。在傳統樂曲中包含很多曆史故事。例:《漁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風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為題,措繪了在夕陽西下時,漁人愉快的勞作和蕩槳歸舟,歌唱豐收的情致。它的風格傳統,意韻悠長,證明了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例:《林衝夜奔》也是一首有故事情節的作品,它以:一、慘遭陷害回憶往事百感交急二、逼上梁山心急如焚乘夜疾馳三、狂風大作大雪紛飛千難萬險四、衝破險阻信心百倍奔向梁山這四個情節貫穿全曲,表現力極強。現代作品《長安八景》取材於清代文人朱集義的詩畫。描寫長安周圍名勝古跡,這樣,既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樂曲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又使學習者從中學會了眾多的詞語及應用。可見古箏藝術不但有著其它樂器的共同特征,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和全麵提升文化素質的內涵性。因此,我們學習古箏是為了全麵提升文化素養。
學古箏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學習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彈琴,用大、食、中、無名四指彈弦發聲,控製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其技法主要以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四指的“托、劈、抹、挑、勾、剔、打、摘”八種基本技法為基礎,並由這些單音單指技法組合成“花、撮、輪、搖、掃、琶、刮、拍”等綜合技法。左手按弦,用食、中兩指(或食、中、無名三指)按壓古箏弦,控製音高和腔音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音韻,左手按弦為其技法的主要特色,同時也要職彈,彈奏技法與右手相同。
學古箏強調彈古箏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時兩手自然下垂的放鬆狀態的手型。根據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開,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這種放鬆的自然手型,不僅展示在靜止的狀態,也呈現於演奏的過程之中。
古箏彈弦位置——初學古箏者開始學古箏時右手的基本彈弦位置是在距前梁2—3公分處。而最佳觸弦點,則是在發音弦段(前梁至箏柱)的八分之一處。此處正好是本音第三個八度的泛音位置,這個位置彈弦聲音純淨響亮,為基本音質的最佳彈弦點。再者,演奏時也要根據樂曲所表達內容的需要和情緒的起伏來決定彈弦的位置,不能一概而定將彈弦位置僵化在一個點上。一般來講靠近前梁彈奏音色清脆響亮,靠近碼子則音色渾厚柔和。學古箏彈弦方法——古箏的基本彈弦方法有兩種: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發青厚實,音質飽滿。彈奏時往往是無名指自然依放在古箏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鬆弛。夾彈法是初學彈古箏的基礎彈法,也是傳統技法的基本彈法。
提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發音清脆,音質幹淨。彈奏時往往是無依托,懸手彈。基礎訓練時切忌手型緊張,仍需保持手型的自然鬆弛狀態。提彈法是快速練習的重要彈法。
除這兩種基本彈弦方法外,觸弦的深淺,觸弦角度的調整,觸弦速度與力度的不同都給古箏的發音帶來極大的變化。在基礎訓練中要學會掌握不同的彈弦方法,學會調整觸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運用到樂曲表現中去。
學古箏的按弦位置——左手按弦位置的恰當,對技巧的表現起決定的作用。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碼子左側約10—16公分處,這是根據古箏弦的張力和左手伸展的適度來決定的。因為距古箏柱越近,琴弦的張力越大,弦緊按不下去;距箏柱越遠,弦就越軟,按弦的張力就小些。
學古箏的按弦方法——肩臂放鬆,自然曲肘,手腕與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彎曲置古箏弦上,用指尖肉墊按抑古箏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壓手腕,左手按弦時要與琴弦有一定的角度。通過按抑古箏弦,控製古箏弦的張力和音高,變化右手彈弦後的餘音,達到“按弦取韻”、“以韻補聲”的目的。
3.吉他
有關吉他的起源,曾有過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阿波羅(APOLLO)正追逐著一位美麗的少女。他不斷討好地向他喊道:“別累著!別累著!我保證不會追你!”最後,他還是追上了這位少女,並把她抱在自己的懷裏。少女拚命地向她的父親呼救,父親立刻把她變成了一棵月桂樹。於是,阿波羅就用這棵樹的木頭作了第一把吉他,並將這把吉他作成了宛如女人身軀的優美曲線外形。難怪吉他這種樂器具有一種特別的韻味:時而熱情奔放,時而柔和甜美,時而又纏綿悱側,令人魂牽夢繞,心醉神迷。
當然,這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了。要想從遠古文明中去發掘吉他的起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還無法確定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吉他”這個字眼來定義這種具有獨特聲、形的樂器的。吉他在阿拉伯文中叫“KITARA”而阿拉伯文的這個名字則來源於希臘文的“KITHARA”,即“希他拉琴”(吉他拉)中國字“吉他”原為英語“GUITAR”的譯音,是近代各國普遍使用的名稱。“TAR”出自梵語,在波斯(今伊朗)及北印度,是“弦”的意思。梵語“4”叫“CHATUR”現代的波斯語叫“CHAR”,於是“CHARTAR”這個字的組合即為“四弦樂器”之意。QUITARRA(吉他拉)為西班牙古語,今日西班牙又稱吉他為GUITARRA;法語為GUITARE,德語GITARRE,意大利語CHITARRA,葡萄牙語RIOLAO。
關於吉他的起源一直存在著大量的推測,而且為證明它在歐洲的存在,人們也提出過種種理論。普遍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吉他起源於古希臘的吉他拉琴(KITHARA)——理由是“吉他拉”和“吉他”具有共同的語源關係,後來演變成維衛拉琴(VIHUELA)在歐洲流行。維衛拉琴是一種平背的彈撥樂器,用手指端來演奏,表現風格典雅優美,與今天的古典吉他相仿,通稱拉丁風格,具有平靜的藝術效果。還有一些學者宣稱他們在早期美索不達米亞與安納托利亞(ANATOLIA)的長頸琉特中找到了吉他。在埃及也發現了稍後時期的所謂的哥普特(COPTIC)琉特,它們那些有雕刻的共鳴箱往往帶有平麵的背板和側板,由此也被認為是吉他的祖先。這種琉特琴後來由阿拉伯摩爾人(MOOR)傳入了歐洲。
一個長期有爭議的問題是:吉他是從歐洲本地的樂器發展來的,還是從阿拉伯傳到中世紀歐洲的那些樂器之中發展來的?
後世從考古學上所獲得的魯特琴資料,來自於波斯、印度及中亞。例如,學者們在肯達拉的石雕上,發現了公元前一世紀到二世紀的兩種魯特琴。第一種和歐洲的魯特琴及中國的琵琶外形相似,即所謂的梨型(PEARSHAPT)樂器;第二種魯特琴的響胴中央變細,與現代吉他極為相象,唯一不同之處就是它的響胴與棹柄的區分不明顯。圖8所示的魯特琴,沒有使用匹克,而是用右手指直接撥弦。這石雕成為後世研究吉他起源的寶貴資料。此外,比這種肯達拉的魯特琴更象歐洲吉他的魯特琴,也被發現於西爾庫羅多的古屋裏,描繪在巴基斯坦的一塊叫米蘭的石牆上。這塊壁畫很明顯地受到肯達拉藝術的影響,經鑒定完成於公元三世紀。因此,我們可以確定,從一世紀到三世紀,肯達拉到巴基斯坦地區,已經開始使用吉他型的魯特琴了;而它們所產生的年代,不正暗示了這種吉他型的魯特琴是從肯達拉傳入米蘭的嗎?
這此魯特琴都比前麵所提到的埃及魯特琴更接近於吉他。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如果歐洲的吉他和魯特琴同樣是從阿拉伯人的手中傳入歐洲的話,那麼這種吉他的原型樂器應歸屬於埃及的魯特琴。因此,我們又可以推定它是經過印度到波斯一帶的地域而傳入歐洲的。但是,這些魯特琴和歐洲的吉他比較起來,無論是在年代還是在地域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還有待於發掘出更為有效的資料。
另一方麵,公元一世紀在肯達拉出現的魯特琴的祖先,也是非常原始型的魯特,它被發現於公元前八世紀古波斯的斯沙文化及公元前十世紀後期的米開內文化。根據這些發現,我們便可了解到,古代文明的魯特琴及其原產地,和在這些地區所發現的,就不會有太大的衝突了。
但是,更清晰的研究應該是根據相關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樂器的形態和演出實踐作全麵的考查。在霍恩博斯特爾(HORNBOSTEL)和薩克斯(SACHS)的樂器分類體糸中,吉他是屬於一種魯特型的“混合弦鳴樂器”(COMPOSITECHORDOPHONE)。對有關這些問題的先驗性的研究往往並不讓人信服,而將“吉他”這個帶有歐洲音樂實踐色彩的名稱應用於東方的魯特族樂器,這也表現出對所研究的樂器實際上還很不了解。直到最近有些學者才開始以一種充分的科學態度來研究古代的音樂文化,其結果在名稱與樂器的聯係上麵碰到許多困難。在樂器的傳播過程中,跨文化的交流與聯係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影響的因素,這也讓人更感迷惑。關於魯特在古代的情形尤其沒有定論,因為它們的形狀和尺寸都呈現出巨大的多樣性。
不管怎樣,將吉他在歐洲的曆史追溯到文藝複興時期是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的。由於這一時期中的吉他具有彎曲和平麵的兩種背板,因此僅僅將注意力放在有平麵背板的吉他上來確定它的演變過程是不正確的。從形態上鑒別文藝複興時期吉他的主要特征是它麵板富有特點的輪廓,這一形狀也是比維拉(VIHUELA)所共有的;因此,根據這一點,可以認為這種特征是從古代的魯特琴中淵源而來的。
吉他入門前準備
一、初學者的分類及初始準備工作
1、分類:學古典吉他的人如果要詳細分類的話,大概是:一、僅覺得古典吉他十分好聽,想學學,這類初學者各方麵還在觀摩、探索、定型階段,,或許其中又有大多數半途終止;隻有少數堅持下來。但是隻要有正確的方法引導,就成為吉他普及的生力軍;二、酷愛吉他,將吉他作為重要的業餘愛好,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的品趣。三、將吉他作為職業,從事這門藝術,無論將來在演奏或者理論上有成就,都是次要的。一句話,他們將自己完全交給了吉他藝術。古人雲:“欲立業必先立其誌”,所以,我一再強調我的學生要先給自己定位。
2、選琴:看經濟情況來定買什麼檔次的琴。古典吉他最好用大號的古典琴,這樣音量較大。首先看琴身是否有裂縫,對於極其細微的裂縫,肉眼不容易看見。具體方法是:用耳貼緊琴板(琴後板),撥一根單弦,聽是否醇厚飽滿,沒有雜音、沙音。尤其要聽4、5、6弦。然後,用手指輕敲麵板各處,包括鼓音。仔細聽。將琴水平用眼睛平視,沒有彎翹。1、6弦在第一品和12品,弦高分別大約在1MM、1.5MM-2MM、4.5MM、5.MM左右。(不是絕對的,僅是一個衡量尺度)
弦軸轉動感覺好,不要太鬆也不要太緊。琴馬出與麵板的粘接十分重要,高檔琴與低檔琴的一個重要差別之一就在於此處。音品上沒有毛刺、表麵沒有破損。琴的手感是否合適,在吉他的任何一個品格,彈出的聲音都應該是請晰、明亮的,不應該有雜音或打品。手感太高或太低的吉他,對演奏者都是很不利的,太高的手感則易打品,不適合大力度演奏。
3、弦:
優質的尼龍低音弦纏絲均勻,銀色鍍層發亮,同時又柔軟易於彎折,劣質的尼龍低音弦纏絲鬆散,鬆緊不一。可以簡單做一個實驗來區分劣質的弦:用手搓揉4、5、6弦其一,如果碰上劣質弦,基本就現形了。當然,經濟好的人不存在這些顧慮,因為到品牌店買品牌貨嘛。
著名的古典吉他尼龍弦品牌有Sararez、D’Addario、Augustine、Aranjnez、LaBella等。國內的“紅棉”牌尼龍弦,對初學者也能夠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