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樂器的學習
音樂,不僅可以調節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也極有幫助。不過,很多家長雖然認識到了音樂的重要作用,希望孩子能學點音樂知識和技能,可在音樂啟蒙階段,什麼時間學樂器好,究竟該幫孩子選擇哪種樂器,是鍵盤樂器還是吹奏樂器,是民族樂器還是西洋樂器,卻是困擾著他們的一大難題。
什麼時間開始學習樂器,關於這個問題,是很多家長比較想了解的。孩子的最佳起始學習時間是在4~6歲之間。大家都知道,0~6歲之間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時段,也是孩子右腦比較發達的時候。音樂主要是由右腦來處理的。而且,這個時間是孩子唯一能夠開發出絕對音高感的時候。(就是說,孩子的非常好的音準感在這個時期可以開發出來。過了這個時間,有點困難了。)在這個時期學習音樂有以下幾個好處:
1.開發兒童右腦。
2.開發絕對音準感(人人都有,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得到了開發的能力。有資源不用,不是很可惜?)
3.4歲左右的孩子,有了一定的理解力,手指也有了一定的支持力,在這個時候學,是比較合適的。不要讓孩子學太早,因為孩子太小理解力、力度都有限,往往會吃力不討好。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很多家庭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投資,購買了鋼琴、電子琴、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那麼選擇哪一種最好呢?
專家認為,就孩子的生理特征和認知特點而言,應優先選擇鍵盤樂器,比如鋼琴、電子琴等。其原因在於:
(1)鍵盤樂器音準固定,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音準辨別力。而舷樂器音準則很難掌握,他要求弦調得準、手指按的位置正確,這兩點對幼兒來說非常困難。
(2)學習鋼琴或電子琴是雙目、雙手的操作,這樣有利於培養協調能力,可以開發兩冊大腦的功能,特別是右腦。
(3)不論選擇什麼樂器,。最初都要注重視唱練耳,因為學習音樂不隻市為了學會演奏、演唱,而是學會欣賞演奏和演唱。視唱練耳的最好工具就是鋼琴等鍵盤樂器。
在選擇時,兒童音樂教育專家還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3歲以下的孩子,肺活量小,學習吹奏樂有困難,開始最好不要選擇這類樂器:
(2)盡量選擇便於攜帶的輕型樂器,孩子可在各場合表演。登台表演是許多家長和孩子的願望,這種展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3)建議首先學習西洋樂器。西洋樂器用的是五線譜,可以與國際接軌,以後轉學民族樂器識簡譜就容易得多了。
這段時間的學習應以什麼為主?
1.培養孩子的興趣。學習音樂的目的是讓孩子陶冶情操,如果孩子每天感覺學習很痛苦就不對了。所以這個時期一定注意保護孩子的興趣。可以在0~4歲之間給孩子們放些短小優美的曲子,以增加“親近感。”
2.注意孩子節奏感和音準感的培養。
家長陪練時要注意孩子有沒有彈錯節奏,弦樂器要注意有沒有拉準。可以給孩子多放練習曲目的音樂,有助於培養孩子音準感。家長多聽,也可以幫助孩子鑒別音準。
3.基本手型、運指正確。這些對音色和力度有很大影響。
學習樂器與一般的興趣班有所不同,因為技能性較強,對於手型、節奏、識譜的要求較強,孩子會感到練琴很枯燥,很煩瑣,又占用了大量的遊戲時間。孩子們會覺得學樂器原來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好玩,可能就會退縮,會采用逃避的方法,這樣不利於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利於孩子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攜手,幫助孩子克服困難,一起度過學樂器初期的關鍵期。那麼,怎樣輔導孩子學樂器呢?
1.首先是培養孩子對學樂器的興趣。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孩子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於興趣。家長不能違背這一規律,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不問孩子是否願意,強迫他進行學習,這樣做,隻會適得其反,不僅不利於學習,甚至還會讓孩子對學習樂器感到厭倦。可以經常帶孩子看音樂會,看同齡兒童的演奏,欣賞一些優美的音樂作品,讓孩子產生“我要學”的想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並為孩子選擇一種適合孩子口味的樂器來學。
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確立因人而異的想法,不要盲目與其他孩子攀比。當孩子在學習中確實遇到困難時,家長就應該適當降低難度,逐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要掌握好學樂器的年齡。從幼兒智力發展和身體發育的情況來看,3歲的孩子血液樂器早了些。4-5歲可以開始學鋼琴、電子琴、手風琴等鍵盤樂器,而學習弦樂器,如小提琴、古箏等,應該在5歲半之後。一般來說,學習鍵盤樂器一年,基本掌握了音準的節奏感以後,在轉學弦樂器會更好。另外年齡太小,孩子注意力很難集中,無法掌握基本的學習規則,不利於教學,這也是許多培訓班對孩子年齡有所限製的原因。
3.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適當的評價,一旦孩子不能接受時要多加引導,態度切不可急躁粗暴,不要急於求成。要多鼓勵、多表揚,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4.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孩子的骨骼還沒發育完全,長時間的訓練會導致孩子骨骼畸形,訓練時要采用動靜交替、有鬆有緊的方法。
5.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表演的機會。可讓孩子經常為家長或來客表演,在表演中,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6.作為家長要以身作則,起好帶頭、表率作用。無特殊情況能堅持帶孩子去上課,回家後能安排好時間,引導孩子每天堅持練琴。
7.有空帶孩子去聽聽音樂會,一來培養其審美情趣,二來還可以給孩子講講音樂家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了解每個學琴的人都要經曆初期的困難,拉近孩子與樂器的距離。
8.讓孩子有露一手的機會。經常召開家庭表演會,多給予鼓勵;或有機會就讓孩子到各種場合進行表演,激發其自信心與體驗成功的感受。
9.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進行輔導。為孩子選擇好聽的或與其生活接近的曲子。熟悉的曲子能喚起孩子的興趣,同時又能對其學習起到修正、完善作用訓練的難度不應太大,要從淺入深,從易到難。孩子天性活潑好動,遊戲是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孩子通過玩、聽、看、做、想等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如可以用模仿小動物的叫聲來進行指法練習與樂器知識的學習。
10.學樂器應該督促,不應強迫。許多家長都碰到過學樂器“虎頭蛇尾”的孩子,孩子買了樂器有新鮮感,可練習幾次之後就失去了興趣。怎麼辦呢?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是鎖定時間,規定任務就及時表揚以鼓勵孩子。
最後,家長要合理安排孩子的練習時間,對初學的孩子,每次20分鍾左右,每天多練幾次。孩子練習時,家長要坐在一旁看,耐心指導。當孩子記不起譜時,家長可啟發他,但不要代他認譜。
當然,如果你並非打算培養一個音樂專才,那麼更要懂得適時地告訴孩子:讓你彈琴並非想讓你成為音樂家,而是讓你懂得音樂的眼睛來看世界。這樣,孩子就能在輕鬆的條件下愉快地學習樂器了。
2.古箏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主要是陝西、甘肅一帶),盛行於隋唐。隨著曆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對古箏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見解:
第一種認為:古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古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古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古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第二種認為:古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古箏,即“彈古箏博髀”和“退彈古箏而取韶虞”。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古箏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在《舊唐書。音樂誌》中,對蒙恬造古箏也持否定的看法。至於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第三種認為:早期第三種認為:早期古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古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古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從曆史材料看,早期古箏與築更為類似:都是築身,都是竹製,都是五弦。關於古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古箏,施弦高急,古箏箏然也。”這就說明古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古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古箏、築、瑟的關係,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古箏築同源,古箏瑟並存。五弦竹製古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古箏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曆史淵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古箏”之稱。古箏流行於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正如《戰國策。齊策》中一段話所述:“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又如西漢桑弘羊《鹽鐵論。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古箏鼓缶而已。”可見古箏在民間流行的廣泛性。古箏發展到漢代已出現了轉調。候瑾《箏賦》中記有:“於是急弦促柱,變調改曲。”是采用移動古箏柱來轉調的。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最早稱之為“秦箏”。它之所以被奉為“群聲之主,眾樂之師”就是因其好聽易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多年來,在眾多箏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華夏正聲揚四海,古樂新韻播五洲”的可喜局麵。使中國箏既立於世界民族藝術之林,又為祖國的文化藝術向世界爭得榮譽,逐步形成古箏“國際化”的趨向。
隨著古箏隊伍的日益擴大,隨著人們對古箏不斷增加的偏愛,隨著它的廣泛普及,古箏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需要的問題,已迫切地擺在我們的麵前。
一、良種更需活土
一粒優良種子,沒有適宜的土壤和條件,它不會茁壯地成長發芽。古箏學苗亦是如此,更是需要沃土。那麼什麼是適合箏苗健康成長的條件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專業水平要高。為師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藝術修養和高超的演奏技藝。不能按於現狀,不思進取,總是按一套模式進行教學,而是要不斷地總結、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提高。教學相長,師生共勉,德與藝並重,形成一種良好的教風和學風。
2.教學條件要好。要保證古箏教學的良好進行,要有固定的教學場所,充足的教學用琴,係統的教材、教法,完整的教學設備,優化的音樂教育環境,使學生舉手投足都沉浸在“美”的環境中。
3.家庭環境,在箏苗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父母的作用至為重要。古今中外許多優秀藝術家的成長過程都顯示了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大提琴家雅諾斯 施塔克的母親將抹上黃油的麵包切成小塊,放在她兒子的樂譜架旁,是為了使他不必因站起來取食而中斷練琴。特別是在雅諾期 施塔克離開父母時,他媽還特別給他買了一隻鸚鵡,並教會它一句話:練琴吧,雅諾斯!練琴吧,雅諾斯!”。母親的良苦用心無疑為他日後成材起了積極作用。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無不凝聚著親的人心血。
二、普及與提高並重
沒有普及就沒有提高,沒有提高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普及。提高需要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巴西之所以有眾多的世界級的足球明星,韓國之所以有一批圍棋頂尖高手,無不得益於他的國家中那些廣泛而普及的基礎。萬裏挑一總會強於十裏挑一。古箏亦是這樣,要想早出、多出優秀人才,必須要有雄厚的基礎,我們要進一步普及古箏,擴大其隊伍,隻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選出高精尖的人才,反過來這些優秀箏手又會帶動更多的箏手齊頭並進。因此我們古箏藝術團非常重視推廣普及古箏的工作,我們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宣傳它。一方麵經常讓小箏手參加各種演出,一方麵我們又舉辦古箏場音樂會,再一方麵我們經常讓箏手們參加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古箏大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們還讓箏手們參加了全國民族管弦樂的考級,最高的已獲取十級證書。這樣我們用藝術實踐深入了人心,得到了有關專家、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我們的古箏隊伍日益擴大,我們推廣普及古箏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