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讓孩子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孩子在欣賞古典音樂時,常常出現各種麵部表情或身體動作,這是孩子表現內心感受的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選擇音樂時應注意選擇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結構簡單、孩子能夠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讓孩子進行欣賞,相信孩子一定能學會欣賞古典音樂。
狂收CD的那幾年,除了名作和名師作品以及某些比較版本,偶爾也能淘到些小品。兒童音樂就是其中的一支。
當時流行的兒童音樂以童聲合唱居多,其中以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為首。小孩子們的聲音若天使般美麗,即使是難懂的聖詠,也是那麼神聖莊重,讓天花板越聽越高……
後來也收到一些鋼琴小品,比如《一顆一顆小星星》、《安娜卡列妮娜》,琴聲清純稚氣,聽覺輕鬆愉悅,全然沒有聽大師作品時的正襟危坐。
有一張雨果,張葉詠詩指揮、外加中文旁述的普羅科菲耶夫《彼德與狼》很不錯,還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聖桑的《動物狂歡節》,這些都強烈推薦給小孩子們聽。
酷愛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因其繁華悅耳,作為兒童入門,則是最好,如巴赫的勃蘭堡協奏曲、亨德爾的水上音樂。還有莫紮特的鋼琴奏鳴曲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常聽人說:喜歡音樂的孩子不會學壞。這句話拿到現在來說,應該稍加修飾。我認為若是喜歡上漂亮的古典音樂,對兒童的日後成長真是有好大的幫助!
卡通的世界對兒童來說永遠意味著歡樂,這張專輯擁有兒童喜愛的所有要素。悅耳的旋律、豐富的色彩、風趣幽默的動畫,是兒童感受古典音樂的絕佳範本。伴隨著一首首熟悉的樂曲,一段段動畫,獨立成篇,或講述一個小故事,或描述一段場景,或俏皮可愛,或典雅雋永、寓教於樂,經典音樂與精彩動畫真正做到了完美融合。或許不經意間,古典音樂之門在孩子們麵前已悄然洞開,音樂的天地從此無界……
6.培養音樂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的骨胳,也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依付於節奏,經過千變萬化有機地組合構成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音樂。節奏的不同、表現的情緒不同。如輕快活潑的節奏使人歡樂愉快,雄壯有力的節奏使人精神振奮,緩慢悠長的節奏可以體現寬廣遼闊的情緒,輕柔委婉的節奏與音符結合構成抒情美妙的音樂。使人陶醉,其樂無窮。在兒童音樂教學中注重對兒童進行音樂節奏上的多種形式的訓練對提高兒童音樂學習情趣、培養兒音樂節奏感十分有益。對此談談點滴體會。
一、用不同的節奏型組合變化對兒童模仿記憶訓練
兒童天真活潑好學模仿記憶力強。針對兒童這些特點我們可以選用一些兒歌及民歌中較好的旋律短句讓兒童多聽、多記,並判斷和識別這些不同旋律的節奏型(教師可以示範敲擊並讓學生模仿辨別)特別是要讓學生區分相同的節奏型和不同的以及典型的節奏型。訓練時可與節拍訓練配合,手敲節拍口念節奏型或唱各種節奏型組合的旋律。通過不斷地訓練,由於兒童模仿記憶能力強記得牢這樣就給兒童初步奠定了感受音樂節奏的能力。其次是教師可以將一些常用的音樂基本節奏型歸納,有計劃地,由簡到繁編織組合對學生進行節奏模仿訓練並讓學生判別出各種節奏型。
二、體驗生活中自然音響節奏對兒童進行模擬訓練
在我們生活中充滿了許許多多的自然音響節奏,人人都能感受到。許多優秀作品的音
樂節奏就是從這些豐富的生活節奏中提煉出來的。因此采用模擬想象的方法借喻生活音響節奏對兒童進行節奏摸擬訓練,能增強兒童趣味性、生動性易於領會和感受。訓練時還可以裝入音符配合節拍訓練。
總之在大自然生活中具有多采的音響的節奏是十分豐富的,我們還可以發現歸納許多。選擇適合兒童的進行節奏摸擬訓練,對培養兒童的音樂節奏感效果較好。
三、采用一些物體和器具進行敲擊訓練也能增強對兒童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打擊一般物體和器具不存在音準、指法、和演奏上的困難,人人都易敲擊。如果選擇音響較好的器具或物體結合較好的音樂旋律敲擊效果更好。針對我國廣大山鄉及基層學校條件環境可以自製或采用現成的音響器具或物體進行敲擊訓練。如:酒瓶、瓷器、鋼條、木板、竹筒、石片、木棒等等。當然有條件的采用碰鈴、三角鐵、木魚、手鼓等打擊樂器結合旋律進行敲擊訓練對培養兒童音樂節奏感十分有益。
音樂是聽覺藝術,我首先開展各種聽覺訓練,讓幼兒用耳朵去聽、去感知。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中,節奏無處不有,讓幼兒通過聽音樂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節奏,如鍾表:嘀噠嘀噠;上樓時:嗵嗵嗵嗵;下樓時: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種走路不同的節奏。
感知完節奏,我就讓幼兒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如拍手,跺腳,身體晃動等,並隨之教給幼兒認識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聽音樂中告訴幼兒這是幾拍的,讓幼兒一邊拍手一邊聽或者一邊拍手一邊唱,這些都是幼兒在有音樂伴奏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隻不過加以引導。小馬跑、烏龜爬、刮風、下雨、開火車、飛機飛、騎自行車、劃船等都讓幼兒用手拍,用腳跺,用身體表現。讓幼兒認識二拍子時,可以讓他聽《進行曲》,威武雄壯,整齊有力;認知四拍子時,就讓他們聽一些較舒緩的曲子,如《雪花飄》、《小燕子》等,認知三拍子時,就放一些圓舞曲讓幼兒來表現。
除了用身體表現,我還讓幼兒充分地利用打擊樂器,先讓他們了解各種樂器的聲音,是清脆、是渾厚、是長音、是短音,這樣敲就特別好聽,然後讓幼兒自己給小樂曲配上伴奏,練習合奏。
以上這些內容孩子們都熟練到一定程度後,我又讓幼兒自己在試著創編節奏。除了這些教育培養外,我還把對幼兒的音樂素質練習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體檢時欣賞優美的樂曲,不僅陶冶了情操,還使幼兒盡快醒來,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幫孩子進行節奏訓練的方法很多,家長在使用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家庭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1、用語言訓練節奏。音樂的節奏與語言的節奏有密切聯係,可讓孩子講一些詞、短語、簡單句,並拍出其節奏。也可以利用兒歌訓練節奏,如讓孩子用不同節奏來朗誦兒歌,或邊拍手邊朗誦。
2、用身體的動作表現節奏。在音樂中讓孩子把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讓孩子在動作中發揮創造想像。如,用“跳”表達快而輕的節奏,用搖籃、劃船,模仿風中搖擺的樹枝等動作來表達搖擺的節奏。
3、用樂器訓練節奏。成人為孩子準備一些打擊樂器,如小鈴、鈴鼓、沙球、雙響木等。例:鑼聲哐哐;鼓聲咚咚,咚咚;小鈴聲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在聽了二拍、四拍、三拍的樂曲後,讓孩子邊聽邊敲打,邊敲打邊唱歌,為自己伴奏,並通過對小樂器的操作應用,了解各樂器不同敲法所產生的音響效果。
4、“拍節奏”遊戲。比如,成人用樂器敲出一個簡單節奏,讓孩子用手拍出來。或成人用手拍節奏,孩子用樂器敲出來。
由於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在此階段,父母如果能在孩子聽音樂的同時,並讓他用形體動作表現節奏,這將對培養孩子的節奏感非常有幫助。
教孩子用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的節奏的方法:
讓孩子觀察人體本身的許多動作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例如:爸爸走路的動作、媽媽織毛衣的動作、哥哥姐姐做操的動作等,讓孩子感受形體動作能表示節奏。
可選擇切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內容,例如:穿衣、洗臉等動作,配上簡單優美的音樂,表現節奏。還可以讓孩子模仿喜愛動物的動作,聽音樂表現節奏。如:小兔跳、小鴨走、大象甩鼻子等。為了提高孩子練習的興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動作,並注意培養孩子合拍的能力。
選擇生動有趣、強弱節奏比較明顯的樂曲,讓孩子隨著音樂的反複用形體動作來體驗節奏的快慢和強弱變化。例:讓孩子跟著音樂節奏走步,要求走步的速度與音樂的快慢一致。
在孩子基本掌握了用手、腳等表現節奏後,要引導他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節奏。在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時,一定要注重讓孩子自由發揮,切忌不要讓孩子一味模仿大人的動作。如果孩子出現動作不協調等現象時,父母應引導他進行自我調整,以達到形體與節奏的協調統一。
7.孩子音樂感受力的培養
當寶貝還在腹中,不少媽媽就用聽音樂的方法進行“胎教”了。的確,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明顯的促進智力發育的作用。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很大的幫助。
每個孩子都喜歡音樂。當孩子上床後,給他輕放一首節奏平穩、親切溫存的“搖籃曲”,孩子很容易隨著優美的樂聲進入甜蜜的夢鄉。當孩子遊戲的時候,我們為孩子播一首歡快的、節奏鮮明的樂曲,寶寶便會更顯活潑可愛。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音樂家,但是讓孩子學習音樂,特別是學會欣賞音樂,可以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豐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給孩子送去歡樂,讓孩子通過音樂那美妙的旋律來感受美好的生活,使孩子全麵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聽覺感受,促進孩子的情感體驗,陶冶孩子的情操,久而久之,使孩子的言談舉止變得文雅大方。學習音樂,還可使孩子的左右大腦平衡發達,手指的運動,也促進腦的發育,所以,學習音樂特別是學樂器的孩子往往更聰明。許多學習優秀的孩子都學習過樂器。
在親子課上,當一曲美妙活潑的音樂響起時,寶寶們各有不同的反應。有的高興得手舞足蹈,搖頭晃腦;有的則隨著節奏扭起小屁股。他們能感受到音樂的高低、長短,並與之產生共鳴。有的孩子卻反應比較遲鈍,在情緒上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每一位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而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則是孩子學習音樂、提高音樂修養的基礎和前提。
怎樣培養孩子的早期音樂感受力呢?請看親子課堂上的幾個片段:
場景一:“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小寶寶們一邊高興地念著他們喜愛的兒歌,一邊跟著老師有節奏地打著響板。有人形象地比喻說:節奏就是音樂的骨骼。節奏每時每刻都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像兒歌、古詩……甚至時鍾的“滴答”聲、水龍頭的滴水聲也都蘊含著節奏,但這需要老師和父母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去感受。
場景二:“×××,寶寶仔細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老師重複著這個聲音,寶寶一下子安靜下來,認真地傾聽著。“請寶寶拿起麵前的樂器試一試”,寶寶開始動手試著敲擊起來。哦,原來是敲三角鐵的聲音呀!
音樂是一種聲音藝術,培養孩子的樂感,聽覺是關鍵。寶寶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0~3歲,這個時期應該創造環境,讓寶寶多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大自然中的風聲、雨聲、潺潺流水聲等;狗、貓、青蛙、鴨子等小動物的叫聲;各種樂器的聲音……父母要正確幫助寶寶及時把握聽力關鍵期,為培養寶寶日後良好的音樂素養打下基礎!
音樂是人類心靈深處情感的溪流,她美麗又繽紛,有極強的感染力。對孩子來說,音樂欣賞比歌唱、舞蹈、器樂等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可是大部分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非常薄弱,據筆者了解,大部分幼兒園的音樂欣賞課達不到預期效果。
美國作曲家科普蘭在他的名著《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提到,一般人聽音樂的方式,可以從他投入的深度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從音樂的感覺麵來聽,二是從音樂的情感麵來聽,三是從音樂的理論麵來聽。這三個階段很難截然分開,它們必然有機地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既互相聯係又相互滲透的發展過程。
結合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筆者在與幼兒園教師們探索中總結出幾種在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有效提高幼兒的感受力和表現力的一些做法。
感受音樂融會情感體驗
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首先要吸引幼兒安靜地傾聽音樂,為幼兒留意音樂、發現音樂的獨特美提供機會。通過欣賞,可使幼兒了解音樂不同的情緒類型,有的安靜柔和;有的歡快活潑;有的雄壯有力;有的詼諧風趣,使幼兒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美,從音樂的變化多端中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產生聽音樂的願望,通過與音樂一致的情感體驗去發現音樂的美妙。幼兒園的一些欣賞樂曲有時是由老師演唱彈奏的,當音樂從老師的口中、手中流出時,孩子們會將對老師的那份喜愛注入到對音樂的喜愛中,從而對音樂產生興趣。同時,教師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經常會選擇一些短小、有趣、幼兒熟悉的內容,使幼兒在傾聽音樂時產生興趣,就能積極主動地感受和表現他們所理解的音樂了。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讓孩子們漸漸學會聽辨、理解音樂的不同性質、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不僅滿足於音樂的好聽,而是將注意力投入到音樂形象及作品表達的喜、怒、哀、樂情感中去,從而將幼兒從隨意聽音樂帶入了試圖聽懂音樂的階段,在欣賞音樂時聽聽、唱唱、跳跳、演演,讓幼兒情感得以宣泄,自然就提高了幼兒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多種感官參與提高音樂表現力
欣賞樂曲《撥弦》時,將這段音樂編成一個關於小動物跟著老狼悄悄走進黑森林的故事,並配合背景圖。在故事的引導下,孩子們很自然地帶著他們關心的問題仔細聽音樂。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在感受的基礎上輔以動作來表現音樂,孩子們扮演老狼和小動物,完全從座位上解放出來,通過開發他們的各種感官通道,引導孩子們對音樂的綜合體驗,對樂曲的理解也隨之更深刻、生動和形象了。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段低沉笨重、速度緩慢的音樂,不一定能吸引幼兒,但讓他們觀察動畫中的笨狗熊隨樂走路的錄像或讓孩子們隨著音樂模仿大狗熊走路時,他們就來勁了,並很快就記住了這段音樂。再有,你讓他們一動不動地坐著聽一段描寫小鳥的音樂,他們不一定有興趣,但假如讓他們學做小鳥飛翔的樣子,孩子們一下子就有興趣了。這說明,如果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和欣賞音樂,就能使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更全麵、深刻。這意味著在音樂感受與鑒賞教學中,僅用聽覺是不夠的,要恰當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借助其他感官通道,並發揮聽覺與其他感覺的聯合作用,共同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
多種途徑給予施展個性機會
音樂欣賞活動給予幼兒一個極為自由寬鬆的表現音樂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時幼兒可用語言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有時幼兒可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孩子們無拘無束地根據想象大膽設計肢體語言,表現欲得到充分滿足,這種行為方式合乎兒童天性。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們用圖譜、用線條來表示所聽到的音樂,可用圖畫、打擊樂等多種形式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幼兒從聽音樂到想象音樂到表現音樂到再聽音樂的不斷反複中,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逐漸提高。音樂學習的最好途徑是把音樂和動作、舞蹈、語言、繪畫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幼兒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提高他們的感受力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