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籟之音——音樂(1 / 3)

1.讓寶寶從小學會欣賞音樂

教育學家說:“音樂是思維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發展。”在音樂氛圍中成長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其優美、崇高的情感特征,會隨著節拍和旋律的變化,任想象力充分的發展。音樂,對兒童的思維活動具有強烈的促動力,通過音樂的熏陶,有的孩子甚至能描繪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這對其今後的成長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從小開展各種訓練聽覺的遊戲,能培養寶寶傾聽音樂的興趣,能讓寶寶感受到音樂的美,開啟寶寶的智慧。

那麼,教寶寶傾聽音樂應注意些什麼呢?

1.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去,傾聽各種聲音,感受自然界中的音樂美。各種鳥兒、蟲兒、小動物的叫聲,馬路上各種車輛的行進聲,風聲、雨聲……都能夠激發孩子傾聽、探索自然界奧秘的欲望。

2.選擇的音樂要適合寶寶的年齡特點。剛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輕柔、緩慢的音樂讓他們傾聽,讓他們感到安全、舒適。到一歲半至二歲時,可以選擇有象聲詞、反映各種音響的音樂讓他們傾聽,鼓勵他們模仿發音。二歲半至三歲的寶寶,可以選擇短小、具有鮮明音樂形象的音樂讓他們傾聽,發展他們的音樂理解力和想象力。

3.成人陪寶寶傾聽音樂,態度一定要認真,不要隨便講話,讓他們養成安靜聽音樂的習慣。可以運用形象的玩具,幫助寶寶理解音樂的性質,增添聽音樂的趣味。如聽搖籃曲時,成人可懷抱布娃娃,做哄娃娃睡覺的動作。

4.鼓勵寶寶用簡單的動作和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如聽完一段歡快、活潑的音樂後,可以讓寶寶做小鳥飛、小免跳的動作,說一些簡短的話語:小鳥飛飛,小兔跳跳,寶寶笑笑,多麼快樂!

5.寶寶的有意注意持續時間很短,每次傾聽音樂最好控製在5~10分鍾之內,以免時間過長,使寶寶感到疲倦,失去興趣。

從寶寶出生到3—4個月時,是一個可利用的重要時期。如果在這時期內讓孩子繼續聽胎教音樂,可以逐漸培養寶寶對音樂的興趣,從小培養孩子感受音樂的能力,以及使寶寶從小就有好氣質。不然的話,胎教期間寶寶好不容易形成的對音樂的感受就可能會失去,那爸爸媽媽們就白費力氣了。

也許有人會說,成年人中也有許多是聽不懂音樂的,寶寶那麼小,又怎麼可能知道音樂在傳達什麼呢?其實大可不必擔心,讓寶寶聽音樂,不存在“聽懂”或“理解”的問題,而目的隻是讓寶寶感受,著眼於“熏陶”和“感染”。

聽樂曲的時間可安排在孩子吃飽或睡醒後情緒穩定的時候。每次聽樂曲的時間不要過長,以十幾分鍾為宜。樂曲以選擇一些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的,或節奏明快的輕音樂為宜。

從小聽音樂的孩子,穩定性會比較高,情緒的表達能力也會比較好。寶寶太晚接觸音樂,會容易有排斥感,因為不熟悉就會對腦部沒有記憶的東西產生排斥。對於1歲多的孩子來說,學習音樂隻是使孩子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這就是讓孩子聽音樂,學唱歌。

聽音樂

1、選擇悅耳的多元音樂。聲音伴隨的刺激能夠發展嬰兒的聽覺神經,但一定要悅耳的。莫紮特音樂有這些特質,如果隻聽單調且重複性很高的流行音樂,不足以刺激寶寶腦部的發育,必須要節奏多元的樂曲,才能讓聽覺腦波交換,《雙鋼琴演奏d大調》、《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d大調》、《第39號交響曲降e大調k。543小步舞曲》等曲,更是有這些特質,適合寶寶聆聽。過於鏗鏘有力的和近乎瘋狂的樂曲不宜給孩子聽,應選擇具有節奏輕快、富有生氣的,舒緩流暢、優雅動人風格的曲子讓孩子聽一聽。

2、每天定時播放。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交響樂曲等,每次15分鍾即可。

3、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早晨起床時,播放輕聲悅耳的音樂;遊戲時,配上活潑有趣的音樂;晚上睡覺時,放一段溫柔、安靜的搖籃曲。

▲爸爸媽媽準備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鑼、小鼓、小木琴、響鈴、串鈴、八音盒、玩具琴等,它們清脆響亮的聲音總能引起寶寶的興趣,開始任他隨意敲打和彈奏,逐漸教會寶寶正確的有節奏的敲打方法及彈奏方法,每天堅持和孩子玩音樂遊戲。在充滿音樂的氛圍中,假如寶寶能長久地興趣盎然,爸爸媽媽就可以買個玩具電子琴,和孩子一起彈彈。

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樂的美,聽聽鳥兒婉轉的叫聲、蟲兒唧唧的叫聲、呼呼的風聲、嘀嘀嗒嗒的雨聲等,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學唱歌

1、樂曲的選擇應符合寶寶唱歌的特點,節奏要簡單,篇幅要短小,歌詞以象聲詞為最好,易引起寶寶模仿唱歌的興趣的歌曲讓孩子學唱,如《小白兔》、《大公雞》等,還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腳來訓練孩子的節奏感。

2、用遊戲的方式訓練寶寶模仿唱歌。如《小雞和小鴨》這首歌曲比較形象化,可先教會寶寶小雞和小鴨的動作:把雙手握在一起,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兩食指並在一起做雞嘴;小鴨隻需兩手心相對,手掌根靠在一起,讓一隻手的手指朝上,另一隻手的手指朝下,這就成了鴨嘴,還可以手指開合動起來,邊唱邊做動作,對寶寶的模仿有很大的幫助。

3、家庭式的音樂熏陶。如遇到有演唱會或電視歌曲比賽、兒童卡拉ok等節目,可以與寶寶一起欣賞,同時進行啟發、引導模仿。

4、當寶寶在模仿唱歌時,不要打斷,應鼓勵繼續進行,並不斷地啟發和幫助,糾正姿勢。

2.嬰幼兒音樂興趣培養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即便是一首最簡單的低幼兒歌曲,也飽含著情感,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欣賞、學習音樂,對孩子情操的陶冶,情緒的調節,思維的開拓等方麵都會有很大的益處。然而,有些孩子對音樂不感興趣,成人應怎樣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呢?

1、要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經常播放音樂或自己演唱給孩子聽。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多聽、多看、多唱,在充滿音樂的環境裏得到熏陶,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音樂產生興趣。

2、要多方麵地啟發誘導。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傾聽周圍環境中的各種音響節奏,並讓孩子試著模仿,從而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3、要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在播放音樂或唱歌時,可適當地給孩子講解音樂內容,甚至配合一些簡單、明了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音樂形象,培養其感受力。

4、通過充滿情趣的音樂活動,提高孩子的興趣。如選一些生活趣味濃的歌曲,一邊播放一邊做遊戲;還可以舉辦家庭音樂會,讓孩子感受音樂氣氛、參加音樂活動;也可以通過一些動作,激發孩子去感受,表現音樂作品的情趣。特別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愛,這樣也有助於提高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5、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如果在孩子沒有興趣時硬逼孩子,隻會適得其反。要盡量讓孩子在玩中學,孩子有了點滴進步要及時鼓勵表揚。孩子對音樂有了興趣,就會自覺、積極地學習。

對於幼小的寶寶而言,沒有比藝術教育更適合他們了,而在藝術的殿堂上,進行音樂啟蒙及開發當屬最佳。因為,0-3歲的小寶寶尚沒發育完全,學習舞蹈或畫畫有可能傷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樂接觸得越早,對寶寶則越有益處。這樣,不僅可增進寶寶的樂感,更重要的是多聽高雅的古典音樂,還能開發寶寶的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功能平衡。音樂啟蒙和開發,猶如給寶寶的想象力、創造力及記憶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飛翔的翅膀,使寶寶的智能發展更卓越——

1.多讓寶寶聆聽周圍美妙的聲音

寶寶出生後,便應該逐漸引導聆聽周圍的聲音及音樂:

聽能發出悅耳聲音的玩具,或在房間裏掛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聽廚房中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音響。

聽自然界的刮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聽各種交通工具,如火車的隆隆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讓寶寶辨別家中親人,如爸爸、媽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的說話聲音;辨別人們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如高興、生氣、著急等。

讓寶寶閉眼聽三種聲音,即小鈴、小鼓及木魚。然後,請寶寶說出聲音的發出順序。

唱不同的歌曲給寶寶聽,給寶寶聽不同樂器的聲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鋼琴、手風琴等;聽不同樂器演奏的樂曲或交響曲(適合大一些的寶寶)。

2.玩製造悅耳聲音的遊戲

當寶寶一旦能坐立時,就可以讓他“演奏”各種“樂器”: 用小木棒敲擊翻過來的桶、鍋、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擊出悅耳聲音的用具。 在氣球內裝進幾粒豆子,然後將它吹起。這樣,寶寶就得到一個能發出嘎嘎聲響的“樂器”,氣球會將聲音放大。也可將沙子、小石頭裝入廢棄的紙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讓寶寶搖搖,聽聽會發出什麼聲音。 把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瓶子,讓寶寶用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玻璃紙、紙袋、塑料袋;把橡皮筋抻長後放開,就能夠發出弦聲。 有條件時,媽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排列出和諧的節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兩下,隨後敲三角鐵“叮”一下。這樣,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樂節奏”。經常這樣訓練,能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3.多做有節奏感的遊戲 用撥浪鼓、鈴鼓打出有節奏的聲音讓寶寶聽,然後,讓寶寶自己拿著敲打。

讓寶寶騎在媽咪的腿上,一邊給念有節奏的兒歌,一邊使寶寶身體上下顫動。 與寶寶一同做拉鋸、扯鋸的遊戲,並且一邊做一邊唱歌;或有節奏地念兒歌。 用兩塊竹板(可用積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長短不同的聲音,以表示不同的動作。讓寶寶聽一聽,哪個聲音像馬兒在奔跑?哪個聲音像大熊走來了? 讓寶寶做各種模仿動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學小兔跳、小鳥飛。

4.隨時隨地播放音樂或唱搖籃曲

寶寶在3歲前聽覺最為敏銳,是訓練音感的最佳時機。因此,從寶寶一出生起,媽咪每次喂完奶,一邊輕輕拍動寶寶的背,或輕輕推動搖籃,一邊哼唱搖籃曲。 媽咪給寶寶唱搖籃曲,或是經常播放一些旋律優美的世界經典名曲,如莫紮特、肖邦、舒伯特、伯拉姆斯、李斯特等偉大音樂家的作品。不要總是聽一兩首曲子,聽熟後就要進行更換。這樣,可使寶寶從多次反複的聽唱中,產生熟悉的感覺,從而體會到樂曲中的節拍、音調及強弱。由此,聽力將會有所提高,有助於寶寶學習語言,增進記憶力、模仿力和專注力。更為可貴的是,能夠促進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培養寶寶的音樂興趣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寶寶聽音樂,一定要聽那些美妙的古典音樂,包括中國古典音樂和外國古典音樂,中國的古典音樂盡量聽一些如古琴音樂、古箏音樂等一些清幽靜謐高原廣闊的音樂,少聽一些灰暗悲傷的音樂,外國古典音樂也一樣,如末紮特的音樂就很好,尤其是多一些輕快奏鳴曲、豐富的交響樂……

所謂“移風易俗,莫良於樂”,音樂是最容易影響和調適一個人的性格和人格的人的一種藝術,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小孩子最初發展起來的就是聽覺,現代科學也這證明,胎兒在3~5個月的時候在媽媽的肚子裏就能聽到聲音,所以音樂對胎教尤其重要。緊記,一定要聽古典音樂。

3.音樂與智力

現代科學證明,在中、小學校時,那些看譜能唱、會奏的學生,一般其各門功課的學習成績都較優良,因為,音樂上的視唱、視奏,往往必須既看曲譜又看歌詞,音符。從而,培養了眼睛的速視能力和耳朵的審美水平,鍛煉了腦神經的接受能力和反應能力。而良好的視、聽功能及神經反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有助於發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增長人的智慧和聰敏。生活離不開音樂。享有“二十世紀科學巨匠”美譽的相對論創建人愛因斯坦,其超人的智力,也與他酷愛音樂,自幼好學提琴無不關係。為培養和造就跨世紀的創造型、綜合型人才,重視兒童音樂教育,很有必要。

國內外許多專家認為:音樂具有開發右腦潛能,調整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戈登 肖教授將78名3--4歲智力相同的幼兒分成三組,一組學習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曲,一組學習計算機,一組不接受訓練。結果九個月後,他用拚圖遊戲對這三組孩子進行智力測試發現,學習音樂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組孩子則幾乎沒有提高。

腦科學家發現,大腦兩半球有分工,但分工並不分家。在很多情況下兩半球會協同作戰,例如,科學家在搞發明時要動用數學推理和邏輯分析,但這時右半球會發揮想象力,使設想更完美。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的發明者莫裏斯,在發明PCR技術時遇到了酶不能在高溫下連續工作的難題,當他開著小車漫遊在郊區的公路上,四周的美景激發了右腦的想象,從耐熱菌中克隆高溫酶基因的想法冒出來,難題迎刃而解。如果在平時的學習中,將閑置的腦區的幹擾排除,並與工作的腦區思維方向保持一致,協同進行信息處理,學習效率就會成倍提高,學習也變得輕鬆。音樂幫助學習的原理就在於此。

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為“語言腦”。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為“音樂腦”。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低,從而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由於“音樂腦”能使人產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如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能。研究者強調說,“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

研究表明,若在嬰兒8-9個月時進行音樂訓練,孩子到3歲時能明顯提高時空推理能力,這種能力能幫助小孩認為模型、拚圖及迷津遊戲。有34所幼兒園的兒童接受了8個月的課堂鋼琴訓練,結果比未接受課堂訓練的兒童時空推理測驗分提高46%。研究還發現,嬰兒對莫紮特音樂的節奏、旋律與和諧的特性有無意識的反應。這些特性使孩子以後更容易了解時間、空間和序列技能等關係,這些能力對精通科學、數學以及提高問題的解決能力是很重要的。研究也提示,對音高的良好區分,有利於區分音素,可能與朗讀和語言能力的提高有關。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地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能。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產生重大影響。

為什麼音樂能促進智力發展呢?

曾經的過這樣一個試驗,有26名大學生連續4天聽莫紮特的奏鳴曲,另外26名大學生聽Philip Glass音樂,結果前者的時空測驗分比後者增加62%。

上述結果也在動物實驗上得到進一步驗證。有人把110隻老鼠分成四組,每組20或30隻。一組從宮內到生後60天聽莫紮特奏鳴曲,一組聽Philip Glass音樂,一組聽白色噪音,另一組則養在安靜環境中。動物行為測定結果發現,第一組大鼠在完成空間迷津能力上明顯快於其他三組,錯誤也較少,有力證明了聽莫紮特奏鳴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