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這是一個學習英語的大時代!小時了了,大必定佳!
讓孩子發揮他的潛能!本園附設各種才藝班……
走在街上、翻開報紙、打開信箱,這些琳琅滿目的廣告,看得讓人眼花繚亂。很多家長都問:
孩子幾歲開始學鋼琴比較好?
要不要讓孩子學心算?
那一家的兒童英語教得好?
繪畫可以啟發孩子心智、陶冶性情,不讓孩子學不是太可惜了嗎?
似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文武全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錯過童年這段寶貴的時光。到底這些才藝學習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多大益處,是否每一項都應該讓孩子嚐試一下?相信很多父母都會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擾。
鋼琴、小提琴、國畫、跆拳道……孩子在承受繁重的學校課程之餘,還要接受父母以提高其素質為目的的才藝教育。孩子們天天都在叫“我好累呀!”20年後,讓現在的兒童回想他們的童年生活,十之八九能記得的,可能隻有一堆上不完的才藝課。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父母自然會盡力提供一切栽培他們,期待孩子未來傑出、優秀、比別人高一等。有些父母更因為自己兒時沒有機會學這學那,就把未完成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長大不會像自己一樣有遺憾。
就算教育專家自己也免不了這樣的難題。一位師範大學教育係的教授舉自己的經驗說,原先她也希望孩子輕鬆快樂地成長,並不刻意安排他們學才藝。現在很多孩子4~5歲就開始學各種樂器,她的兒子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學小提琴,其原因也是孩子常常從學校回來說,哪個同學在今天音樂課上演奏鋼琴,誰又表演了小提琴或其它樂器等等,露出羨慕渴望的表情,“我這個做母親的不免想,如果不讓他去學,是不是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現有升學考試製度也在鼓勵父母從小讓孩子學才藝,而且要表現優秀拿獎狀,未來升學考試才能幫助加分,而且一些媒體、廣告持續向父母洗腦說,所有的學習愈早開始,就能保證以後孩子愈有成就。父母普遍很焦慮,然後把這種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就要他們學這個、上那個。於是有好多的家長將孩子送進了才藝培訓班。
有些孩子除了白天上課,晚上和假日另有一張才藝班課表,從早到晚滿檔,忙碌程度可比公司大老板。父母想把孩子訓練成十項全能,但拚命塞課程給孩子不會讓他們學得好,相對也剝奪他們做其它事的時間,例如孩子沒機會自己思考,也少了人際互動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假日還要上才藝課,造成全家人不能一塊活動,自己也無法和朋友聚會玩耍。
孩子需要時間自己想事情。有時候父母見孩子在發呆,就嘮叨說他浪費時間,其實,讓孩子發呆、胡思亂想、自己思考,有助於激發想象力。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其實想象力無限,但課上得太多,忙到沒時間停下來自己想事情,因此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很可惜。
孩子上太多課,不但身心疲累,有時候更犧牲寶貴的睡眠時間,結果白天精神不濟、上課不專心,父母還誤以為他們有注意力缺失問題,急著去兒童科求醫,其實他們隻是需要一些時間放鬆休息。大人都不見得能按時緊湊地做好每一件事,怎能期待小孩做得到。
還有一些父母雖然送小孩去上才藝班,卻對上課內容不關心;而有的父母則相信名師、名課程,四處打聽把孩子送去上課。不過,專家並不認為名師保證能教出才藝出眾的孩子,而且父母須留意,不適合的上課方式反而打壓孩子的興趣。
要了解孩子學了什麼、喜不喜歡上課方式,而不是把人丟去就算了。學齡兒童需要能啟發創意的課程,製式、呆板和隻是學技巧的上課方式並不適合他們。
一位婦產科醫生的兒子從小喜歡拿筆塗鴉,為此她曾經特別找人介紹知名的美術班,送孩子去學畫畫,沒想到,才上幾堂課,原本熱愛畫圖的孩子居然不想再畫了。她覺得不對勁,先和兒子聊一聊上課情形,然後跟他一起上一堂課,才發現這一間美術教室專為考美術班的學生而設,授課著重畫畫技巧,有一套標準畫法,而不是讓孩子天馬行空發揮創意,孩子老被“糾正”,自信心受挫,難怪開始排斥畫畫。安排孩子學一項才藝找適合的老師比找名師重要。
硬要一個活潑、靜不下來的孩子待在安靜的地方,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那孩子鐵定覺得痛苦,不想繼續上課。換一個老師之後,上課方式動態活潑,不但上得開心,而且自己願意主動練習。
不錯,父母總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把自己從前沒享受過的讓孩子來享受,但是,怎樣做才是恰到好處,對孩子有最大的幫助呢?要從以下幾方麵考慮:
一、分清楚是為孩子,還是為父母
很多父母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替孩子著想。為了讓孩子去學某項才藝,父母得省吃儉用,還得按時接送,實在是一項莫大的犧牲。萬一孩子不認真學習,可真是氣煞人!事實上深思起來,很可能是父母親為了怕兒女比不上人家的孩子,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讓孩子學才藝。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延續,血濃於水,二者實在很難分開。但是,父母如果能夠時常反省自己所做的究竟是為孩子,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期盼,相信很多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確定目標
讓孩子學習某項才藝,是希望孩子將來往這方麵發展,還是為了充實孩子的生活領域?是希望孩子有傑出的表現,還是為了培養孩子在這方麵的興趣?目標不同,父母的做法也會截然不同。以學琴來說,大部分的老師由於學有專精,收費頗高,對學生的要求也高;父母親更不用說,投資那麼大,當然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於是,能夠撐得下去的孩子,在眾人的讚賞中,可能步上老師的後塵,專攻音樂;不能撐下去的孩子隻好帶著愧疚、惋惜的心半途而廢。其實父母也可以讓孩子開開心心地玩音樂(英文的play music正表達了這個意思),享受其中的樂趣,那就看父母的目標定在哪了。
三、排定優先次序
天下的星星每一顆都很漂亮,但我們不能通通摘下來。同樣的,每一種才藝都有各有所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可能都有幫助,但卻無法讓孩子每樣都學。父母如果每天都幫孩子安排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孩子不累壞才怪!而且,對一個身心疲累的人來說,再好的東西,都將失去其意義。所以父母必須先衡量所有的才藝課程,排定優先次序,看你覺得學那一種最重要,以便有所取舍。對於這一點,父母親的價值觀雖有影響,但也不可忽略孩子的興趣,因為孩子興趣濃厚時,學習效果最佳。如果你覺得某項非常重要,孩子非學不可,而孩子卻興趣缺缺,那就看老師或你自己如何引發、培養孩子的興趣了!
四、衡量孩子的時間和家庭經濟狀況
主耶穌曾說,蓋一座樓要先計算一下花費才開工,打仗或做主門徒亦然,免得半途而廢,前功盡棄。上帝賜給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父母如要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也要先計算孩子有多少空閑時間,才能做最恰當的安排。尤其是一些有帶功課的才藝,像鋼琴、小提琴、心算等必須每天練習的,更要把練習時間計算在內,以免孩子負荷過重,失去興趣。事實上,孩子需要有些空閑的時間來學習怎樣支配、運用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把孩子的作息安排得滿滿的,恐怕栽培出來的不是自動自發的人,而是按作息表做事的機器人。
除了時間以外,家庭經濟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不必因為別人的孩子都學,自己的孩子也得學。家裏有多少錢就讓孩子學多少,讓孩子知道父母這個銀行並非萬能、無限,對孩子來說也是一項學習。
五、幫助孩子克服難關
學習固然是一種樂趣,但有時也會遭遇困難和挫折。曾經有位媽媽跟著女兒一起學跳舞。在練習過程中,他發現原來要跳好並不容易。當她回過頭來要求孩子練習時,就不再像以前那麼苛責了。還有一位媽媽,在孩子練琴時,幫孩子彈輔助曲,使孩子在合奏中享受音樂找樂趣,並且共同渡過許多學習的關卡。像這樣跟孩子一起學習,最能體會孩子的甘苦;如不能做到,則更要多多體諒孩子。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無論學什麼,都要讓孩子感覺那是一種權利,而非義務,孩子才會覺得可貴。
總結來說,才藝學習固然可以充實孩子的生活領域,但是它並非孩子生活上的必需品。孩子應該要學的東西,學校教育大致上已經提供,才藝學習可以算是補充、點綴。父母毋須擔心孩子沒學到某項才藝,隻要配合孩子的興趣和性向,在眾多才藝中作個選擇,並在必要時做適當的調整,孩子必能開開心心地學習,父母也會感到所花的心血沒有白費。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興趣”是人的認識活動所需要的情緒表現。如表現在人們認識事物過程中的良好情趣上。一個人對某一事物有興趣,表明他願意更深入、更多地認識對他有意義的這個事物。學齡初期兒童興趣活動的特征是,興趣已在幼兒期就發生與發展;但興趣多限於自己願意做的事情上,而且,興趣缺乏動機,並容易轉移。
興趣在人的學習、工作及一切活動中起著動力作用,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兒童入學後,在學習活動中,並不是所有的課程都使他感興趣。因此,使兒童對全部學習內容者都感興趣,並輕鬆自如進行學習,就需要調動兒童的意誌活動參與,使其運用意誌活動努力迫使自己去學習不感興趣的課程。確實如此,孩子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就能自覺地克服困難,集中注意,強化記憶,活躍思維,促進學習活動有效地開展。資料統計表明,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功因素之一,首先是他們對所研究的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家長在激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學得愉快、學有收獲的重要途徑。
對兒童來說,興趣還能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兒童時代所具有的興趣愛好,有可能成為他們將來的職業,即使後來兒童不喜歡原來的興趣愛好了,作為一種探索和嚐試,他們也能從中得到寶貴的自我認知。這就是說,通過這種自由自在的活動,兒童能認識到什麼是自己適合的、喜歡的、擅長的,什麼是不適合的、不喜歡的或不擅長的,由此達到自我認知。此外,兒童還可以通過自己所擅長的愛好,體驗成功感,建立自信心。對那些在學校裏不太成功的孩子來說,愛好更是一種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補償。總之,興趣與愛好對兒童成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一技之長,從小就開始讓孩子學習各種“才藝”。應該說,“才藝”似乎是一個人能區別於一個“普通人”的標誌。同樣的情況下,具有“才藝”特長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被他人發現。因為,在具有“才藝”的人身上,你會發現許多的優點:自信、有修養、熱情、愛交往,在合適的場合下善於推薦自己。尤其是具有“才藝”的寶寶確實讓人感到非常可愛。
但是,現在的家長在培養兒童的藝術才能方麵出現了一些誤區。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被廣泛誤導成競爭越早越好,導致父母在培養孩子時產生了較強的功利心理。這完全背離了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
一些家長不是從孩子的天然興趣出發,來鼓勵孩子從事某種活動,並從這種活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相反,他們極大地忽略孩子的興趣和自由選擇,強迫或半強迫孩子在課餘從事某種活動。這些活動,有的被認為是有利於未來競爭的,有的其實是家長的愛好而非孩子的愛好,有的是被家長武斷地認為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的,還有的是對大多數人的一種盲從。比如,有52.5%的獨生子女學習或學過鋼琴等樂器,但在他們中,表示“非常喜歡”的比例隻有11.5%,13.8%的獨生子女明確表示不喜歡,16.3%的孩子表示“一般”,其餘的孩子處於“比較喜歡”的狀況。又如,67%的獨生子女在課餘時間學過或正在學習繪畫,但表示“非常喜歡”的比例也隻有19%,近22%的孩子表示“不喜歡”和“一般”。也就是說,幾乎超過半數的獨生子女對他們所從事的課餘活動並不是“非常喜歡”。
那麼,這種活動會給孩子帶來什麼結果呢?
第一,獨生子女被動地從事某種活動,可能會增加他們的壓力和精神負擔,不僅如此,他們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寶貴的創造性可能就被壓抑了。
第二,由於感到壓力,可能會大大降低他們對生活的熱情,生活對他們來說變得枯燥無味。
第三,他們可能會得到錯誤的自我認知。由於沒有興趣,在課餘活動中的成功機會就較少,又沒有機會從別的方麵認識自己,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影響他們自信心的建立。
第四,對於本來就有學習壓力的孩子來說,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培養“愛好”的活動,不僅不能釋放自己的緊張情緒,相反可能會增加壓力。所以他們將得到來自學習和“愛好”活動的雙重打擊。
興趣是孩子從事才藝的原動力,興趣能對其所從事的活動起支持、推動和促進的作用。這種推動不是外部動力(如家長督促、教師鼓勵等)在起作用,而主要是人自身對某種活動感興趣,總忍不住想要積極地獲得它,探究它,並能創造性地完成這種活動。興趣具有積極的、肯定的情緒特征,因此興趣可以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熱情,豐富他們的生活,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
興趣、愛好最根本的東西是兒童身上那種最天然、自發的部分。孩子的發展基礎和誌趣願望都是不盡相同的,送孩子學習才藝得根據他們的潛能特點和興趣愛好來選擇。父母首先應該發現和了解孩子的喜好和特長,進而聆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選擇。激發兒童天然的興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熱愛生活,發展孩子的潛能。反之,如果不考慮兒童的興趣,把家長的想法強加到他們身上,他們就會產生叛逆的心理,那麼學習也就沒有效果了。
所以,當家長想讓孩子從事某種才藝活動時,一定要讓孩子自由選擇。有的家長說,如果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就什麼也不幹了,所以得強迫。如果一個孩子真的什麼也不選擇,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比如,學習功課已經很累了,加上這種課餘學習,他會感到太大的壓力,那麼他的“不選擇”可能就是對的。“興趣”、“愛好”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它是一種個人的自發選擇(心理學叫做“指向性”),而不是他人外加及強加的。
既然興趣因人而異,那麼,父母就應該接受這樣的事實:孩子的興趣和我們的興趣完全是兩回事,兩者之間完全是獨立的。即使孩子的興趣顯得簡單、幼稚,也不能因此而無視它的存在。
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動積極地接受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而不是把你們的興趣強加在孩子身上,還可以積極地創造一定的條件和空間,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實際上,尊重孩子的興趣就是讓孩子擁有快樂,就是我們給孩子的最好禮物。發展孩子的興趣就是給孩子提供了成長的沃土。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應當保證孩子休閑娛樂的權利。快樂、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諦,許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來自寶貴的不可替代與重複的童年時光。因此,不要用成人的選擇擠滿孩子的每一天,而要給孩子的自由發展留出廣闊的空間。
最後,由衷希望那些依然趨之若鶩送孩子學習才藝的父母們能夠醒悟:兒童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發現兒童的優點和解放兒童,稱職的父母要做童年的捍衛者。
3.培養孩子的審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