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才藝學習基礎(2 / 3)

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能有助於他們形成高尚情操,愉悅精神,美化心靈和啟迪智慧。將會使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人生,獲得更多的幸福,達到更高的境界。孩子們將通過審美的新角度,新視野,去發現自己,開墾自己,超越自己,同時去發現生活,開墾生活,創造生活,對於孩子的才藝培養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說,孩子的審美能力是其才藝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審美素養包括認識美、評價美、感覺美、鑒賞美、享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等意識和能力。這些都可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培養。

這種教育對兒童來講應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在日常生活中,隻要對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剛出生幾個月的孩子就喜歡看色彩鮮豔的會動的物體,他們聽到有韻律的樂曲會停止哭聲。1—2歲的孩子對穿顏色好看的新衣服會流露出愉快的表情,喜歡聽別人誇獎他好看之類的話。學齡前兒童則多伴以新奇作為評判美與醜的標準。兒童表現出的對某一事物所持有的傾向性的喜歡態度,是他們最初對美的感受能力的原始反應。因而對兒童進行的審美教育從出生後不久就應該開始。

怎樣使孩子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呢?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征是通過具體形象來認識事物進行聯想的。培養孩子認識自然美的能力,要從他們思維的特點出發,從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方法引導。

由於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對孩子進讚美感教育應先從家庭開始。當孩子處在嬰兒時期時,家長有目的地在他視覺所能觸及到的範圍凡,懸掛一些色彩豔麗的汽球﹑形象可愛的玩具﹑簡潔明快的圖片,這雖對孩子的審美教育不可能有即時效果,但對他形成最初美的感受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隨著孩子的成長,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知識的逐漸積累,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有所提高,但畢竟還不成熟,在感知美的過程中具有表麵性﹑情緒性和模仿性的特點。即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停留在物體外表的色彩﹑形狀上,缺乏理解美的內在涵義。經常以他們是否認識感知對象或是否對它感興趣作為評判的依據。兒童善於模仿的特點,導致他們在感受美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從眾心理。鑒於孩子的這些特點,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須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具體地加以培養和指導。

對學齡前兒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長必須身體力行,時時做有心人。首先家庭的室內布置要色彩協調而不繁雜,美觀而不入俗套,整潔而有條理,讓孩子在其中享受到一種協調的美。全家和睦相處,尊老愛幼,給孩子心理上充分的安全感,時時體味到家庭所特有的溫馨,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這些對於孩子審美情趣的形成和發展﹑高尚情操及健康審美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經常幫助孩子提高鑒賞﹑評判美的能力,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美的,什麼是醜的。同時家長在平時不論是與成人交談,還是和孩子們說話,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語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行為舉止要符合社會文明規範,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不要說粗話﹑髒話。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養成好的習慣。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也要逐步擴大審美的內容。帶孩子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領略自然風光和造型優美的建築,欣賞五彩繽紛的展覽,閱讀優秀的兒童作品,參加有特色的音樂會等,激發孩子對美的事物的情感流露。啟發他們對事物現象美的認識發展到對事物本質美的認識。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能起到發展孩子智力的作用。

有人認為,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隻要有眼睛和耳朵,人人就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實不然。美學史上有一首題為《美盲》的詩,描寫一農婦置身於楓林夕照、畫眉清音美麗如畫的境界中,她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於衰,如果撇開詩中嘲諷勞動婦女的意思,人們對自然美的欣賞不確實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嗎?羅丹說得好:“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美盲”,那麼僅僅帶他們到自然環境中去是很不夠的,還要引導、培養他們熱愛自然和注意知識的陶冶。

讓孩子認識自然界外部的特征美,拿顏色美來說,自然界中可謂是五光十色。紅玫瑰、黃菊花、粉杜鵑、白水仙、爭奇鬥妍,媚態百生。不同種類的動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裝扮自己,金龜子金光閃爍,紅蜻蜓通透鮮紅,大熊貓黑白分明,孔雀開屏更是燦爛奪目。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或遠中效外,能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為教材,給孩子講解顏色的種類特點,相互的關係,以及各種顏色構成的自然畫而能給孩子以美的享受,提高孩子感受自然美的能力。自然界形態美也極其豐富: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鬆,給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騰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銳不可擋的力量表現出磅礴的氣勢美……麵對自然界各處獨具一格的形態美,引導得法,孩子必將從中吸取美的養料。

相傳,初唐傑出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寫過一首《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家鵝嬉戲水麵,本來很平常,而七歲的駱賓王,卻能用簡練、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麵。這種對自然美深刻的觀察,感受和表達能力,無疑是與他自幼熟詩文和平日熏陶分不開的。這說明,要使兒童真正學會欣賞自然、提高審美能力,在身臨其境獲得豐富感性認識的同時,還要給予必要的知識傳授,使他們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

運用知識提高孩子審美能力,可從多方麵入手。比如:建築美的欣賞,建築藝術曆來被稱作“凝固的音樂”。那些造型精巧、風格多樣的古今中外建築,以其巧奪天工而被世人讚歎,我國是建築藝術馳名世界的國家,在遼闊的國土上,有數不勝數宮殿、寺院、石碑、橋、塔、亭、台、樓、閣、軒、廊,像明珠一樣燦爛奪目。平時,家長要有機會就可進行審美教育,在觀賞時,先讓孩子看到建築物的全貌,講解建築物的布局、功能、結構、色彩、造型上的特點,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古代建築宏偉、氣勢的美。有的古代建築和風景勝地還有動人的神話傳說,讓孩子了解這些故事和傳說,既可增長知識,又能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使審美更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希望家長們積極創造條件,用知識啟迪孩子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全麵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

家長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一般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階段:

1.輸入各種美的信息

家長可以簡單傳授一些審美的知識、理論和自己審美、欣賞美的經驗等等,再在這些知識的指導下,引導孩子接觸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初步培養認為美的能力,使他能對各種美的信息表示關注。

2.進入審美狀態

孩子在審美過程中欣賞大自然的美好,聽一首樂曲,接觸一個美的行為。一方麵體驗著審美的愉快感,培養了感受美的能力;一方麵和自己的想象、情感和理解十分和諧地融合,成為一種審美享受,同時培養鑒賞美的能力。

3.升華為審美意識,經常以審美的角度去看、去聽、去想

審美狀態反複出現,長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自己的審美經驗中留下深深的印痕,不斷提高評價美的能力,接著就會向高層次升華,追求更為豐富,高雅的審美對象和產生更為高層次的審美要求。

4.完善審美心理結構

完善審美心理結構,也就是指審美素養的全麵提高,表現為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全麵增強這兩方麵。

審美感受能力包括審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種心理因素。其中,審美鑒賞能力形成的前提,則是樹立高尚的審美理想,把握正確的審美標準,具有高度的審美修養。

創造美的能力是指“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能力。

5.提高全麵素質,形成完善人格

提高智能素質、品德素質、審美素質和身體素質,是美育的延伸階段,也是完美人格塑造的最後階段。

同時,提高孩子審美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早期的審美教育。孩子在2~3歲甚至咿呀學語時,家長就應把粗淺的審美教育輸送到孩子的感官,讓他們在娛樂中由淺入深地接受審美教育。

2.通過認識“醜”,提高審美能力。藝術的美妙隻能培養孩子對美的讚歎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對醜的憎惡,往往會顯得對美的理解膚淺、淡薄。因而讓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醜陋之處也是審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審美教育應注意時代性,隨時代的發展而提高。孩子審美教育的重心應傾向現在,應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突出現時代所需要的審美觀念、情趣、規範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做人,則需要一輩子;要培養自己具有美的心靈,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4.培養才藝要尊重孩子

才藝的學習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作用。現在的許多父母都把孩子送進了各種的才藝培訓班。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誠然,學習才藝可以激發孩子潛能,點燃他們的智慧之火,呂思清、郎朗的年少成名更是讓父母們看到了夢想變成現實的希望。然而,1997年中央音樂學院對3297名琴童父母的調查證實: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為嚴厲的管教。調查還發現,11.4%的父母有時打罵孩子;33.3%的父母偶爾會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聽話”經常受到父母批評;21%的父母經常威脅孩子。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時間。

因此,有時候學習才藝也會成為把孩子引向痛苦深淵的悲劇之源。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潛能特點和獨特的興趣願望。哈佛大學研究結果表明,每個孩子至少有8個潛能,而每個人的潛能組合結構都是不同的。如果強迫他們去學習一些潛能並不突出的才藝,容易使他們產生厭煩、畏懼心理,以及一種刻骨銘心的失敗體驗。一些責備和批評的聲音會一直縈繞在他們耳邊,伴隨他們的整個成長歲月。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而童年的陰影往往會籠罩人的一生。

踢毽子、丟手絹、玩過家家是很多人回首孩提時代的溫暖記憶。而曾幾何時,孩子們的遊戲已被各種各樣的才藝培訓所代替,他們小小的身軀背負著太多長輩沉沉的希望。但是,一些過早學習樂器、舞蹈卻適得其反的例子也讓家長們痛心疾首。了解兒童生理特點,恢複孩子純真本性,是眾多專家對父母的呼籲。

童年,是一個美麗的名詞,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快樂的時光。而越來越多的父母卻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名義,犧牲了孩子童年的快樂。據調查,2005年暑假全國城市中有48.6%的中小學生參加了各種培訓班,其中大部分是學習才藝的特長班。並且很多孩子參加特長班僅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事實上有99%的孩子並不是很適合專業化訓練和學習的。

每個孩子都有才能。以音樂為例,並不是具有音樂才能的人才能去學音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接觸音樂的機會。在學前階段,通過音樂這種工具,提供一個好的環境,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學哪一種才藝或樂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不是健康、快樂,這也是他將來能不能發揮才能的關鍵。所以,父母要多從孩子的角度來設想。

一般來說,才藝班最主要的是為孩子提供一種環境和氣氛。在活動中幫助孩子發展他的興趣,進而發掘出孩子在音樂、美術或舞蹈方麵的天分。如果父母沒有時間或本身缺乏這方麵的訓練或常識,可以選擇一個適合孩子興趣的才藝班,接受指導。

父母在決定之前,不妨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如果要學,一定要仔細觀察,再選擇一種比較適合孩子性情及興趣的才藝。千萬不要讓他一下子接觸太多,或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破壞了他以後學習的信心和欲望。尊重孩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尊重兒童的興趣。因為興趣才是他的“自願投入——調動潛力——促進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第二,關注兒童的“生活價值教育”。幼小的孩子,還不懂什麼是生活,什麼是生活中的需要,更不懂得他未來需要什麼。作為父母,既不能代替孩子為他規劃你理想中他的未來,又不能完全放給一個毫無經驗的孩子去把握他的一生。這就需要每一個父母了解、把握每一個孩子“生活價值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平、合作、自由、誠實、愛心、責任、尊重、簡樸和包容……因為具備了這些品質,會讓孩子們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做人的幸福,並長此以往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種良好行為習慣,這才是送給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第三,關注兒童“才藝”水平的相對性。對一個“才藝突出”的孩子的評價,是與周圍孩子相對而言的,千萬不要讓孩子剛剛展露的“才藝”帶上虛榮的麵紗,而應鼓勵孩子自身的點滴進步,保護他的興趣,讚賞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和他人相比下的炫耀。

第四,“才藝”是對兒童“生活價值教育”的良好載體。很顯然,才藝的學習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兒童感興趣的才藝,更好的對其進行生活價值教育,以促進兒童良好個性品質與行為的形成。

父母要具體分三步做:

一、當孩子還不了解各種才藝活動的時候,不要直接問他是否想學

如果不確定孩子是否願意學,而隻是你的一時衝動——看見同事給孩子報了興趣班,馬上問孩子“想學畫畫嗎?”、“想學鋼琴嗎?”周圍小朋友和你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孩子,他會說想學。你要對自己說“慢慢來,不著急”。你需要給孩子提供各種才藝的感性認識和經驗,再看他的意願。例如,很隨意地帶他看一些才藝班、興趣班的活動,給他介紹他們都在做什麼。如果朋友當中有孩子在學才藝,你可以帶孩子去他家裏玩,欣賞別人的才藝作品,試著玩一玩,如在鋼琴上摸摸、彈彈。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讓孩子了解、體會這些活動的時候,事先不要跟他說你在考慮讓他學什麼才藝,此外,你還要觀察孩子是否對某種活動表現出興奮和喜愛。

二、和孩子單獨交談,了解他的真實意願

在孩子有了對各種才藝的認識和體驗之後,選擇一個隻有你和孩子的情況下,和他聊聊,了解他對學才藝的意願。注意談話的時候最好沒有其他人在場,以免孩子受影響,說出的不是他自己的意願。另外,時間可以選擇在孩子心情比較平靜、家裏比較安靜的時候聊,例如晚上睡覺之前。

1.和孩子單獨交談的技巧:交談的時候,首先幫助孩子回憶所有他看到的才藝活動。

例如,“上個星期天,孩子在少年宮看見王老師帶小朋友玩什麼呀?”“昨天,我們在月月姐姐家玩什麼了?”當孩子一點一點回憶起他見過的才藝活動,再問他覺得哪個比較好玩、有意思。如果他說出比較感興趣的才藝活動,一定要問清原因,以確定他是對才藝活動本身感興趣。

當確定孩子的確對某種活動特別喜愛之後,你盡量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學這種才藝需要付出代價,比如彈鋼琴需要每天堅持練習。你可以引用孩子認識的小朋友的例子跟他解釋,雖然他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代價,但是仍然要說。這樣多少可以幫助孩子決定他是否要學這個才藝。如果他堅持想學,而將來堅持不下去時,就直接提醒他以前你就講過,逐漸培養他對自己的決定有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