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培養孩子的博愛精神(1 / 1)

博愛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古今中外,大學者無不視愛為社會的靈魂。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講“王道”,都以愛為核心。

費爾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學也是以愛為基礎的,他說:“新哲學建立在愛的真理上,感覺的真理上。在愛中,在一般感覺中--人人都承認新哲學的真理”,“愛是存在的標準--真理和現實的標準,客觀上如此,主觀上也是如此。沒有愛,也就沒有真理”。

然而,現今的孩子卻普遍缺乏愛心: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卻不懂得對別人付出一點點愛;父親千裏迢迢送錢到學校給在高校就讀的兒子時,兒子卻因父親穿著破舊,居然在同學麵前介紹說:“他不是我爹,他是我老鄉。”劉海洋用硫酸傷熊的事例也早已鬧得沸沸揚揚。任性、亂發脾氣、不知體貼大人、對父母長輩指來揮去等現象更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小學生中尤為明顯。愛心是人類所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基本素質。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愛心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已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鄭州一家商業銀行工作的李先生在武漢江灘遊玩時,不小心丟失了錢包和其它貴重物品。一位素未謀麵的的哥拾得後,為了教育孩子,帶著女兒主動送還了失物。的哥反複強調:“我今天還這個包,我女兒會一輩子記得。”

另一則是一日上午,在北京站前街,一對父子打著“免費指路”的牌子,為遊客義務指路。這位父親是北京某語言文化中心的董事長,平時很忙,“五一”期間特意擠出時間帶著兒子做公益事業。而父子倆的行動也帶動其他熱心人一同加入了這個行列。

兩件事都不大,卻足以令人感受到兩位父親身體力行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

關於教育,生活在今天的父母應該說是相當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的。起碼,在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常常是不惜重金,為了給孩子擇校,費盡百般周折,目的就是想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確實相當重要,但這種課堂上的“言教”卻無法替代父母的“身教”。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話雖有些絕對,但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繼而言之,父母的身教,其實就是孩子的一個人生大課堂,對孩子的未來常常具決定性的影響力。

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一個看似老得掉牙但又常常不為人們所重視的道理。事實上,有的知識並沒多高深,也無需用太多的金錢滿世界鑽破腦殼地采購,隻需為人父母者從一言一行處做好表率,就像一滴滴甘露,去慢慢滋潤孩子們的心田。但對孩子們來說,正是這些甘露,滋潤著他們人生觀世界觀之樹茁壯成長。

上述兩位父親的舉動其實都很平凡,也不難做到。父母讓孩子驕傲,許多時候並不一定來自於驚天動地的壯舉。看似平凡的一句話,一個細小舉動,也常常能給孩子們以啟發,也同樣能夠孕育他們博愛的心靈。

一個人隻有在他去愛人們的時候才能成為人。如果孩子不善於去愛,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發展,也就不可能逐漸地進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從怎樣教孩子懂得奉獻的思想、教會孩子善於理解人的悲痛、教會孩子熱愛自己的父母、培養尊敬爺爺奶奶的情感、培養良心感、培養善意感、自覺地去追求善良等方麵去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把“具有同情心和對一切生命或事物的愛”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第四章 發現孩子的才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