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種美德,是給自己快樂的理由,是發自內心,對於萬事、萬物、萬人的感謝之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因子。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感恩已成為一種稀缺資源。不知感恩的想象不止在學生中存在,而是在各年齡層次的人群中都存在。孩子常常“要求”多於“感恩”,焦點隻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將父母、親人、師長、同事、朋友、同學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極少想到他人為自己的付出,也經常處於一種憂鬱的狀態中。
人之所以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作為做父母的,將所有痛苦都代孩子攬在了自己身上,默默地承受,從母親懷胎十月,痛苦的生產,夜晚一次次的更換尿布等等,從來沒有怨言。有的時候,特別是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連想輕鬆的吃一餐飯的時間都感覺是一種奢求。然而在兒女之中,又有多少的人能夠像父母照顧自己一樣照顧他們老人家。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心”,為人父母之人最能體會,可是又有多少人在父母麵前幾十年之久,用心的對父母說過:“爸爸、媽媽,您辛苦了”。
造成這種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無論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忽視從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導致孩子索取的多,付出的少,缺乏愛心,不懂得感恩惜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可能懂得體諒他人,關心他人,也難以與人交往、融入社會,更談不上愛黨愛國。因此,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感恩的習慣非常重要。
首先,要讓孩子從小去體會感情,將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用情感去表達,讓孩子從小領會,他人每天代給你快樂,不是義務,也不是責任,要懂得關心他人,比如: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要對孩子說:你看,今天她陪你玩了,你以後也要陪他玩喲!他今天給你吃的,你要記得,以後又吃得要分享給她喲!如果今天是教師節,見到老師第一句話應該說老師節日快樂等等。
其次,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真心感受,再通過大人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爸爸給你的,你要感謝爸爸;這本書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謝謝哥哥姐姐。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再次,對於孩子感恩的習慣要給予鼓勵與支持,多肯定孩子的進步,少一些責備。許多小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時候,父母往往說“你把書讀好了就行了”、“孩子你不用這樣”……家長就這樣把孩子自發的感恩之心給扼殺掉了。
有句名言:“人如果沒有感恩的意識,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呢?”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教育孩子感恩,要從教育他感謝父母開始。要讓孩子明白,父母把他們養大是很不容易的,孩子必須用自己的一生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要經常給孩子講一講動物感恩的故事。如:“羔羊跪乳,烏鴉反哺”等。飛禽走獸尚能如此,更何況是人?當然,教育孩子感恩,也不要過於焦急,要教育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師,幫助他人,為父母做些家務活等。從不起眼的實事做起,著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其永遠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不忘別人對自己的關愛和幫助之恩。要讓孩子懂得,感激之情應該發之內心,而不是做表麵文章,更不能忘恩負義。
感恩不但是美德,而且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要讓孩子知道,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感恩之心,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應知物力維艱”。隻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去幫助他人,才不會萬事以“我”為中心,才不會做出忘恩忘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