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共和逆流卷狂飆!袁世凱魂斷天安門(11)(2 / 3)

他說:“……當國體討論甚形猛烈之際,政府恐因是發生事端,深為憂慮,再三電詢各省文武官員,能否保持地方秩序,各省複電,每謂苟從民意解決國體問題,則各省皆可負地方治安之責……今各省特加注意,十分防範,斷無可慮之事。其本國法權不到之處,尚望各友邦政府協力取締,如斯則亦無造亂之餘地”。但日本則把這種答複看作為拒絕,深致不滿,而幹涉之意也日益明顯。11日,袁政府又一次向四國表示:“萬一在本國突出意外之事變,無論何時,本政府之權力,足隨時消除之。”12月15日,是袁世凱承認接受帝製位後的第四天,日本忽又邀請英、法、意、俄共同作第二次警告,口氣比第一次嚴厲,但是袁世凱的帝製活動依然沒有停止。25日雲南起義消息傳出後,反袁形勢頗為緊張。這個時候袁世凱已經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更感到日本在中國問題上超越列強的特殊地位,如不給日本更多的滿足,就難以換得他夢寐以求的皇冠,於是袁世凱決定一麵“戡亂”,一麵又擬派農商總長周自齊為特使到日本祝賀日皇加冕,以贈勳為名,去出賣主權。據說周氏去日就帶有取締在東革黨及商議早付鄭四鐵道借款之任務。而且袁世凱請求日本承認帝製所提出之交換條件,確已由國務卿、外交總長示意於日本,其內容如下,吉林全省割歸日本;奉天司法權讓與日本;津浦鐵路北段割歸日本;天津、山東沿海一帶海岸線割歸日本;)中國財政聘用日本顧問;中國軍隊統歸日人教練;中國槍炮廠由中日合辦。以上隻待日本政府許可後,便可簽字。正當袁世凱滿懷希望的時候,因與大隈密談的安排敗露而引起英、俄等國不滿,使日本大為惱火。1月15日,日本突然拒絕特使赴日。據日本當時各報紙披露,被拒的理由是:“中政府揚言,俟周使歸國,實行帝政,頗啟列國猜疑,中國南方亦有賣國使節之目,日政府甚深迷惑。二謂將廢棄之共和國勳章,未便再贈日皇。”這種拒絕意味著日本已對袁世凱絕望,不願再支持這個將對自己有害的奴才了。當時負責對日交涉的曹汝霖趕忙寫了一篇文章向日本獻媚,力圖維持原來的主仆關係,文中無恥地說:“中國與日本有如少年之情人,在最初時期則互相戀愛,繼則齟齬,至成為夫婦之時,則所有誤會之點皆掃除淨盡,而得愉快和平之家庭焉。現兩國已經過第一時期,若以相當之方法消除雙方之誤會,則兩國將來必能開誠布公,融合意見,互相提攜聯絡。故吾人宜竭力增進兩國和好關係,庶遠東之和平可永建於不朽之基礎焉。”21日,日本更正式通知袁世凱政府駐日公使陸宗輿,謂:“……原來貴政府欲改帝製,本係保證無亂,今明明雲南有亂,竟於此時斷行帝製,無視友邦勸告,則中政府之責任甚大,日政府當然不能承認”。除此之外,日本又同時在中國扶植各種反袁勢力。日本外務大臣後藤新平在其所著《日支衝突之真象》一書中稱:“……各事件如中國革命黨在上海企圖奪取肇和巡洋艦事件、山東舉兵事件者,均可視為我國政府鼓動中國反袁運動政策之證據……我帝國政府既欲擁護肅王正滿洲大位,並利用宗社黨在滿洲起事以推倒袁世凱……”其說雖不無誇大之嫌,然製造敵對勢力以紛擾中國之事實,卻由此可見。其他又如幫助梁啟超由申入桂,在山東操縱中華革命黨之反袁軍等等事實,都足以說明日本這種兩麵政策。袁世凱原認為日本是惟一可乞援的主人,但他逐漸發現日本是在為他製造難題。日本對帝製態度的變化,對袁世凱是一個極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