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憲帝製”的失敗
正在袁世凱興致勃勃地進行帝製的時候,全國各地反對帝製的運動也正在逐漸高漲,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竊國、賣國的大盜袁世凱已成眾矢之的。1915年12月25日“護國軍”起義在雲南爆發,其爆發的速度和聲勢都大出袁的意料。自帝製發動以來,袁政府對於各省軍民及重要人物的行動一直非常注意,常派偵探嚴密伺察,但他的注意力還是主要集中在幾個外國主子的承認和幾個大軍閥頭子分配權力的問題上,而沒有看到在國內人民中間日益增長的反帝製反賣國的高漲情緒和中下級軍官的政治動向。他初聞雲南軍界不穩,也隻是又使用原來許以高官厚祿的老辦法了事。在袁看來,即便有人敢起來反對,也隨時可以像“二次革命”打垮國民黨那樣一鼓蕩平。
雲南起義是經過滇軍中下級軍官長期醞釀而發動的。滇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很多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有比較濃厚的民主思想基礎。自“籌安會”發生後,滇軍中級軍官如鄧泰中、楊蓁、董鴻勳、黃永社等“憤概異常,屢向唐繼堯探詢主張,以觀進止。當時唐的態度頗為猶豫,對反袁要求不置可否,他認為滇逼強鄰,黔則湯薌銘扼駐於湘”,蜀則“陳宦逼己”,因而“不可輕露,先行滅己”。但滇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則積極醞釀行動。據日人吉田作造所著《第三革命後之支那》一書中談到,滇軍最初發動者為黃毓成、羅佩金、趙又新、鄧泰中、楊蓁等。初未使唐知,議定後由黃、鄧、楊三人為代表請於唐。會議數次,決定四項出路由其選擇,於適當時期要求唐氏表示態度;如唐氏反對帝製,則仍擁其為領袖;如中立則將彼送往安南;如讚成帝製則殺之。那個表麵上主持討袁的雲南都督唐繼堯之宣布獨立,“實非唐之本意”。他隻不過是大勢所趨而不得不從的一個人物,這也就決定了後來他在反袁鬥爭中的態度。
護國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是辛亥革命時一位著名的軍事家蔡鍔。蔡鍔原名艮寅,字鬆坡。青年時曾入長沙時務學堂從梁啟超問業,受改良主義思想教育。戊戌政變後赴日本留學,開始參加反清活動,武昌起義爆發後,在滇響應獨立,被推為都督。當時蔡對袁世凱還抱有很大幻想,而袁世凱對這個響應過辛亥革命的新派軍人則很不放心,1913年調蔡入京羈縻。1915年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件”並稱帝登極,使蔡很受震動,決心策劃滇軍起義,反對帝製。但在袁世凱及其爪牙的監視下難以脫身。11月,蔡以治病為名,潛赴天津;12月初,又易服變名,乘日商船山東丸東渡日本,再乘輪經台灣直航香港,後輾轉入滇。12月19日,蔡鍔至滇,經過一係列的組織工作,至25日,唐繼堯等宣布成立軍都督府並致電北京,請袁取消帝製,懲辦禍首,限25日午前10時答複,以堅決的態度表示已“謹率三軍,翹企待命!”未得答複,於是當日即宣告獨立。滇省宣布獨立後,廢去將軍、巡按使名義,恢複元年都督府製,並召集省議會,推唐繼堯為都督,任留守,蔡鍔等統護國軍出征。此次興師是以保護共和國為號召,因此出征軍定名為“護國軍”,而這次反袁鬥爭則被稱為“護國運動”。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早已被人所深惡,雲南的討袁鬥爭一開始立即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雲南宣告獨立後,整個昆明“全城懸旗結彩,爆竹之聲不絕於耳,士民則歡聲雷動,軍中則士氣奮騰。”1916年元旦,護國軍在昆明校場誓師,發布討袁檄文,曆數袁氏十九大罪狀,號召中華民國之國民“翊衛共和,誓除國賊。”軍容極為整肅,士氣十分高昂,“出征之將校皆預戒家屬,此行期必死,勿望生還。”群眾踴躍參軍,決心效死戰場,據當時報紙報道:“未編入出征軍者,多懇求出征,有泣求數次而不得者,有以去就爭者,亦足以覘士氣矣,此十日內退伍兵之紛紛投到者不下五六千人,後此尚源源而來。”孫中山在日本兩次發表討袁檄文和宣言,指出:“袁賊妄稱天威神武之日,即吾民降作奴隸牛馬之時,此仁人誌士所為仰天椎心,雖肝膽塗疆場、膏血潤原野而不辭也。”給了國內的鬥爭以有力的聲援。南洋華橋共和維持會、美國波士頓中華公所、留日學生和華橋紛紛致電國內,聲討袁世凱,南洋華僑還捐集巨款給予物質支持。一場反對帝製的護國戰爭正式開始了。
袁世凱麵臨雲南起義和各地的反帝製浪潮,不得不起而應付;同時,有些地方軍閥依違其間,繼續置袁世凱於爐火之上,不啻為袁世凱注射強心劑。如四川的陳宦於1月14日電致北京各部,轉達四川國民代表的要求說:“奏請宣布唐繼堯、任可澄等罪狀,克日興師致討,剪除凶頑,固我國本。”“我皇上聖神文威,功德巋巍,亟應早登大寶”。陝西陸建章電稱:“細察陝省民意,渴望我皇上禦宸之懇摯已達極點,民無變亂之可虞……用再籲懇皇上早賜口吉,舉行登極之典,以安反側而副民望。”
1916年1月5日,袁世凱頒布了討伐令,對雲南護國軍正式用兵,同時布置三路進兵雲南的計劃,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打垮護國軍。三路大兵是:
(1)派虎威將軍第三師師長曹錕、第七師師長張敬堯、第八師師長李長泰所部入四川,作為正麵攻滇的主力。(曹錕的第三師原駐嶽州,張敬堯的第七師原駐南苑,李長泰的第八師原駐保定。)
(2)派第六師師長馬濟增、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第七混成旅旅長唐天喜入湘西,兵力包括由南昌調動的馬繼增所屬第六師、由河南調動的第七混成旅、以及由奉天調動的第二十師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