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革命首義武昌城!龍氣黯然天安門(7)(1 / 3)

黎元洪在吳營中和起義的首領們會議,黎問:“現在督署雖攻下,可是瑞129、張彪未獲,你們何以善其後呢?”大家答:“請統領作主。”黎問:“你們恃何為援?錢糧有多少?”鄧炳三偽稱:“京山劉英已經組成了十萬軍隊,二三日後可以抵達武漢。”熊秉坤說:“錢糧方麵現存官錢局銅幣局銀幣局和藩庫的銀幣合共有三千萬,立刻可以取用。”黎又問:“倘瑞129、張彪增兵來攻,水陸並進,如何應付?我在海軍多年,知道海軍大炮的厲害,隻須十彈就可以粉碎本城,到那時候,你們打算退向何處?”鄧炳三答:“可以退湖南。”黎問:“退湖南又有什麼把握?”鄧答:“焦達峰已訂下月起事。”黎聞言默然甚久,然後歎了一口氣說:“我隻有這條命,給你們玩掉罷!”正談論間,劉靜濤自外氣喘而入,告訴大家說湖北谘議局議長湯化龍請黎統領和革命代表於中午12時到谘議局會商組織政府,大夥乃在11時半稍後擁黎徑赴谘議局,湯化龍和湖北士紳已在谘議局迎候。湯是湖北名流,進士出身,黎見這個非革命黨人也同情革命,意思才活動起來。當即決議組織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鄂軍都督。黎則力辭,這時有人擬就都督安民布告請黎簽署,黎猶豫未決,其親信王安瀾亦拽衣勸黎勿就都督。這時守衛的測繪生李翊東、陳磊等憤欲舉槍,黎這才低歎了一口氣,徇眾議鈐印。黎是著名的穩健派,且相當有聲譽,他出而領導革命,對內穩定了湖北人心,對外刺激了一般非革命黨人,認為像黎元洪這樣的人都參加了革命,可見反清革命確是時代需要。

黎元洪雖然就任鄂軍都督,但他既不是革命黨,對革命事業也沒有信心,所以他臉上既無表情,又來個一問三不知,大家隻好叫他“黎菩薩”。他在都督府組成後即要求回家一行,後來竟由家中轉去他的混成協司令部,可是革命軍方麵對他護衛甚嚴,除派六名軍士保護其眷屬外,還有12名隨黎左右。八月二十一日黎返谘議局後,即以局內前樓東端房間為都督居住,黎入居後其親信王安瀾向革命同誌報告:“黎已兩日不進飲食,亦不與人說話,好像做新娘一樣”。革命同誌聞之大為不滿,認為黎如此反對革命,實在可惡。陳磊說:“我想黎是故意作狀,如革命失敗,他便可求清廷原諒;如革命成功,則坐享元勳地位。其實他如果真是忠於清室,十九日為何不死?”甘績熙說:“黎這態度我真看不來,還不如給他一槍了事”。於是陳、甘二人竟持手槍向黎房走去,大眾勸阻,甘說:“我不打死他,亦要他表示一個決心。”乃跑到黎處說:“黎宋卿先生,我們同誌流血不少才換得今日成績,舉你為都督,你這幾天的態度,太對不起我們同誌。我對你說,今日之事,不成你是拿破侖,事成你便是華盛頓。成敗對你都占便宜,你再不下決心,我就和你拚了”。黎元洪說:“你年輕人不要說激烈話,我在此兩日,並沒有對不起你們。”陳磊說:“黎都督沒有對不起我們,但是你的辮子尚未剪去,你身為都督該作一個模範,先去辮子以示決心,聽說你自到谘議局茶飯不進,今有一言奉告,現在是民國了,你盡忠民國便是開國元勳,若盡忠滿清,就該早點死節,二者必居其一,如今這麼裝模作樣,實在令人不解。今天做都督的人很多,不一定非你不可,望三思之。”黎仍慢吞吞笑道:“你們不要再如此激烈,我決心和你們走一條路,你們說要去辮子,我早就讚成,你們明天叫個理發匠來把我的辮子剃去好了。”

在都督府中,大家的辮子都已經剪除了,除黎而外尚有三條辮子,一條是胡瑛,一條是鄭江灝,一條是孫發緒。孫本來是皖撫朱家寶派到武漢的密探,被胡瑛捉到,傾談之下甚為賞識,乃帶至都督府,向黎介紹:“此人乃幕府才,請委為秘書。”孫就任秘書後,替黎寫了一封信給海軍提督薩鎮冰。薩是黎的老師,孫替黎寫的信有雲:“黨軍驅逐瑞督出城後,即率隊來洪營,當被索執,責以大義,吾師素知洪最謹厚,何敢倉促間出此……誰無肝膽,誰無熱誠,誰非黃帝子孫,豈甘作滿族奴隸而殘害同胞耶?”此信為大家激賞,黎乃對孫刮目相看。由於孫有文名。他的辮子遂得保留,可是後來鄂省選派參議員時,孫本在名單內,因不剪辮而剔出,後來以黎都督私人代表名義北上活動,一會做省長,一會又做縣長。鄭江灝不剪辮子是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革命同誌們威脅說:“如要留辮子,就要砍下腦袋。”他的辮子也就隻好剪了。胡瑛則因為是革命老同誌,拖到最後才剪掉。

為了提高都督的威望,八月二十六日(10月17日)黎明,鄂軍都督在閱馬廳舉行祭告黃帝和誓師典禮,由同盟會元老譚人鳳授劍授旗。譚字石屏,湖南新化縣人,在同盟會內年齡最大,須發皆白,因此又被稱為“白譚”,他到湖北來是總理所派遣的。誓師典禮進行時,黎站在禮台上念了幾句演說詞,禮成。黎以安祥的步子走下禮台,騎了鄂軍中最大的一匹馬繞場一周,很像個樣子。隨後邀請各界在教育會會議,討論軍政府組織條例,由湯化龍和居正起草,宣稱是孫中山先生親自擬定的,因此條文還沒有念完,大家就一致舉手通過。根據這個條例,都督為一省最高文武長官,下設軍政、民政兩大部,軍政部設總司令由都督兼任,下設參謀部,部長楊開甲、副部長吳兆麟,軍令部部長杜錫鈞,軍務部部長孫武、副部長蔣翊武(未返武昌)、張振武、蔡紹忠。民政部長湯化龍,下轄政務司,司長湯化龍兼、副司長張知本,外交司司長胡瑛、副司長王正廷,財政司司長胡瑞麟。胡隻就職幾天,就被趕走。至於胡瑛是由牢獄中出來的,一腳跨進都督府後就自立為外交司長。當時人人想當部長,一方麵罵別人不是革命黨,另一方麵又罵別人無經驗無資格,由於有排擠和傾軋,很多參加軍政府的人心灰意懶,隻有胡瑛的外交部長最起勁,別人灰心他熱心,別人無法他有辦法,他一字洋文不懂,可是既是革命老同誌,又坐過監,所以別人碰不過他。